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孩子写作业磨磨蹭蹭,橡皮擦都能玩出花来;你站在旁边,血压蹭蹭往上涨,胸口像压了块石头;终于忍不住吼一句:“你到底写不写?!”结果孩子一愣,眼泪啪嗒掉下来,你心里又悔又累。这不是你脾气差,而是——养孩子,真的太耗命了。南京一位母亲,因女儿写作业拖拉,情绪失控,突发中风住院;杭州一位父亲,怒捶桌子,掌骨骨折;还有那位被愤怒冲昏头脑、拎起凳子砸向孩子的父亲……这些新闻听起来荒诞,可......................详细>>
01瓜熟蒂落很自然,现在把生儿育女看得不得了一个家庭组合十年,爱情就老了,剩下的只是日子,日子里只是孩子,把鸡毛当令箭,不该激动的事激动,别人不夸自家夸。全不顾你的厌烦和疲劳,没句号地要说下去。我曾经问过许多人,你知道你娘的名字吗?回答是必然的。知道你奶奶的名字吗?一半人点头。知道你老奶奶的名字吗?几乎无人肯定。我就想,真可怜,人过四代,就不清楚根在何处,世上多少夫妇为续香火费了天大周折,实际上是......................详细>>
孩子不爱学习,爱玩游戏,是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曾经一位妈妈特意为了孩子玩游戏的问题前来咨询,来之前跟孩子商量很多次,让孩子咨询,孩子不肯,所以,只能妈妈自己来咨询。妈妈的问题是:“我儿子今年上初二,从上初一开始,就经常爱玩游戏,好好跟他说没用,后来实在忍无可忍跟他翻脸,把手机给他摔了也没用,他会用自己零花钱到游戏室玩,不给他钱,他就找同学借,或到爷爷奶奶那里要。现在搞到孩子见到我们就躲,也不跟我们......................详细>>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懂事又听话。但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原生家庭又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孩子长大后是否会成为我们父母期待的样子?我有一个这样的个案,女性,今年38岁。她从小到大都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她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告诉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危险待在家里才是最安全的。作为一个乖宝宝,她选择听妈妈的话。于是她便被“圈禁”在这个方寸的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身体一直在发育可是她的心理......................详细>>
约翰?戈特曼(John Gottman),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是“情绪训练”方面的著名专家。他认为家长大致可分为两种:情绪抹杀型、情绪管理训练型。情绪抹杀型父母,无法感知自身和孩子内心的情绪,并把负面情绪视为禁忌,一厢情愿地渴望孩子能永远开朗和幸福下去;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则会包容孩子的情绪,认为情绪不存在好坏之分,当孩子表达情绪时,能够给予足够的耐心。父母对孩子的情绪给予充分地接纳和理......................详细>>
孩子放学回家,书包一扔,脸一沉,你刚想说“作业写完了吗”,他却转身进了房间,“砰”地关上了门。你站在门外,心里翻腾:我辛辛苦苦供他读书,他怎么这么不懂事?是不是最近玩手机太多了?是不是老师批评他了?要不要找他谈谈?但你有没有想过——也许他不是“不懂事”,只是今天特别需要一个拥抱,而不是一句“你应该”。中国有句老话:“亲其师,信其道。”其实,这句话放在亲子关系里更贴切:孩子只有先感受到被爱、被理解,......................详细>>
清晨六点半,厨房里锅铲翻飞,我正手忙脚乱地给三个孩子准备早餐。就在这节骨眼上,大儿子蹦蹦跳跳地下楼,手里攥着一双皱巴巴的袜子,边走边抛——像耍杂技似的。下一秒,那团袜子精准地落进我刚煎到一半的蛋锅里。油花四溅,心也炸了。“你能不能有点分寸?厨房是游乐场吗?这锅蛋还能吃吗?”话没过脑,劈头盖脸就砸了过去。他愣在原地,脸红得像番茄,眼神里全是懵和委屈。事后冷静下来,朋友一句话点醒了我:“你气的不是袜子......................详细>>
拖延症并不可怕,只要我们了解它,就能战胜它!《拖延心理学》这本书告诉我们,拖延并非时间管理的问题,而是关乎人的尊严,涉及个体与自身和谐相处的复杂心理。今天,我们将从拖延的成因、根源开始,一探究竟,争取战胜这个顽疾。我们为什么会拖延呢?恐惧失败:追求完美对于那些追求完美的人来说,他们往往把自己的能力、表现与个人价值等同起来。为了避免自责和消沉,他们选择拖延,以此缓解对失败的恐惧。这类人大多属于完美主......................详细>>
01不是我不想学,而是我看不到希望【原因】不了解自身优势在高中的时候,班里的一位同学早早就辍学回家了。跟他接触的不多,只记得平日里大家学习的时候,看他埋头写字也很认真,可以感觉到他学得很吃力,每次考试都在班级后面。他也有很强的自卑心理,整日的埋头学习,让他没有功夫思考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潜能。后来,他总是给其他同学说自己不是块念书的料,开始混日子了。每个学校都有这么一类学生,他们看不到希望,表面......................详细>>
深夜十一点,台灯下,儿子还在磨蹭作业。我站在门口,语气焦躁:“写完了吗?不是早叫你早点写?明天还能起得来吗?”话音未落,他猛地摔下笔:“我不写了!反正怎么做你都不满意!”“砰!”——门关上了,也关上了我们之间那扇沟通的窗。儿子14岁,初二。不知从何时起,那个曾经乖巧的小男孩,仿佛一夜之间长满了刺。我说一句,他顶十句;我关心一句,他回敬一个白眼。成绩下滑、情绪暴躁、拒绝沟通……我一度以为,这就是“青......................详细>>
郑州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医生|青少年心理咨询—河南郑州福斯特心理咨询中心 版权所以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心理咨询电话0371-63310633、86172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