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5/6

用户名: 密码:

预约热线:0371-63310633、86172899  

本站目前有:名网友关注!

您好!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高考焦虑高考焦虑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焦虑水平持续走高——家长如何应对【深度解析成因对策】

据心理健康调查表明,目前不少中小学生的焦虑程度超出正常水平,成为心理健康的严重威胁,有的已威胁到生命安全,家长要高度关注。

持续高焦虑会导致心理疾病、身体疾病,甚至可能有性命之忧,而我国中小学生的焦虑水平持续增高这一现实,考验着家长的教育能力,也凸显出家庭教育疏导孩子焦虑的任务。

 

焦虑是一种复合性情绪,是个体主观上预感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或模糊的威胁即将来临,而又难以应付的情绪体验。

其实适度的焦虑可以唤起警觉,激发斗志,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中等焦虑最有利于考试水平的发挥,但是如果较长一段时间不能摆脱则会影响健康。

 

中小学生的焦虑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1、情绪紧张、难以自控

处于这种状态的学生在某种困难或压力情况下,如在考试前和考试过程中、在回答老师提问时、或在面对异性时内心极不稳定,呼吸急促、心率加速,心脏好似欲跳出胸膛。

在日常生活中常伴有头痛、失眠、多梦易醒、神经衰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胃和十二指肠经常疼痛、心悸盗汗、皮肤瘙痒、火气旺盛、脾气变化等。面对自己的情绪变化,学生无力自拔,难以使自己的心情稳定下来。

 

2、自信缺乏、自评过低

处于这种状态的学生往往事事怀疑,既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如别人,又怀疑自己面对的困难比别人的大的多。再如对自己的容貌也常常不满意,自卑感较重,且敏感、胆怯。这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犹豫不决,贻误时间,坐失良机,而且还严重地影响情绪。

3、注意分散、难以思维

处于这种状态的学生有几分神态恍惚,眼睛似看非看,脑子似想非想,面对某些问题思维机器动转困难,常出现短暂的呆滞现象。

 

为什么孩子们会出现这么高水平的焦虑:

 

1、社会客观现实的推动:

考不上大学是不正常的

先来看几组数据:

1977年是我国经历的十年大学正常招生停招后,第一年恢复高考正常招生。这一年最后真正参加全国统考的人数是570万,录取总人数27万,录取率百分之五。

1980年,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人能被大学录取,这还包括大专。

1999年全国大学扩招,包括大专在内的录取率达到了参加考生的百分之五十六。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参加高考的学生能被大学录取。

2021年全国高考录取率达到参加高考考生的百分之八十一以上,这说明几乎所有参加高考的学生都能被录取。

我们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到在1980之前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初中生能考上大学,考不上是正常!到了这个世纪,一个孩子考不上大学是不正常的。所以家长必须焦虑,因为考不上不正常!

那么家长的焦虑一定会引发孩子焦虑的发生:为了做一件大家眼中都正常的事情,一定要考上大学!

2、自我认知:我不够好

这些孩子在家庭中一般家长无意识地用“你不够好”激励孩子时常表现出三种行为模式:

(一)鞭策中苛求孩子

(二)过度管制不尊重孩子意愿

(三)孩子的心理营养不良

促使孩子在很多方面认为自己还不够好,或者没有能力,产生过低的自我评价,焦虑的情绪自然就发生了。

3、生活中的冲突

(一)学业压力

从焦虑源看,因为学习压力而苦恼的约32%。

学习难度加大,任务增加,节奏加快,竞争环境的变化,学习环境的变化,成绩的波动性都会导致孩子出现焦虑。随之就会出现:注意力分散、学习做事低效,无头绪没章法;心情郁闷憋得要死;失眠厌食与胸闷气短,身体酸软乏力浑身难受......

(二)健康容貌

青春期,非常注重自己的外貌形象,常会因容貌或体魄的不如意而焦躁不安。比如身材不好,皮肤不好等都会引发自卑的情绪而引发焦虑。

另外,身体健康与个人体质、劳累程度、情绪好坏、运动多少、饮食状况等因素有关。学生因忙于学习,不会劳逸结合,缺少运动锻炼,就易出现亚健康状态,由身体状况不佳而引起心理焦虑。身心之间又会相互影响。

(三)人际关系紧张

学生除了学习之外,在校要与老师、同学发生广泛的相互作用,在家要与亲人相处,如果相互间的关系不协调,会产生焦虑。有一项调查发现,存在焦虑情绪的学生中,有13.2%的学生有不合群、不爽朗、对集体和他人漠不关心的状况。

(四)社会支持缺少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所感受到的来自其所在社会网络成员的关心、帮助、重视和尊重的一种行为或信息。它可以缓冲各种生活压力的消极影响,减轻焦虑。

尤其一些爸爸妈妈没有陪在身边的,或者有一方在孩子的成长中经常缺席的都会引发孩子社会支持缺少的感受,引发焦虑。

4、焦虑的高危人群

有三种群体易焦虑:

(一)消极情绪稳定的孩子,是心理健康疾病的高危人群。

其共同特征是消极体验、消极情绪稳定,持续时间长,内向、自卑。消极情绪、苦恼谁都会有,但有的孩子“来得快,去得也快”,不高兴的事情很快就忘掉了,所以总是乐观开朗、“不知愁”;而消极体验稳定和深刻的孩子,则需要家长重点关注。

曾经有个孩子长期抑郁之后狂躁发作,拿着木棍追打父母,嘴里念叨着哪一年哪一次为什么事情打他,哪一年哪一次为什么事情不准他吃饭,还有哪一年冬天把他冻在阳台上……这就是消极体验极其稳定,由于家长不懂,没有及时疏导,长时间积压起来成了心理疾病。

(二)退缩、自卑的孩子是焦虑的高危人群。

孩子自卑、退缩有多种原因,比如学习成绩不好、人际困难(如被同学排挤、嘲笑)、因体相不如别人(如个子矮小、其貌不扬)而不接纳自己、行为退缩、自卑,很容易引发焦虑,这是家长要特别关注的,必要时须求助专业力量介入

(三)高度规范的高焦虑孩子容易被家长忽视。

有一类孩子的高焦虑是通过对“规范”的极端认真表现出来的。

比如一个孩子因迟到被老师批评,此后只要稍微晚一点可能迟到,就害怕得近乎恐惧,“透不过气”。

家长容易认为孩子遵守规范,把这种情绪反应视为“遵守纪律”“严格要求自己”,甚至无意间还在加码。但这种高度遵守规范因而“透不过气”的恐惧体验,从心理健康角度讲,已经是焦虑症或焦虑倾向,是需要纠正的。如果被家长忽视,孩子就可能要求自己去达到实际上不可能的高标准,更加焦虑重重。

高焦虑对孩子的身心危害极大,

 

那么作为家长如何应对呢?

一.教会孩子放松

比如深呼吸、冥想、听舒缓的音乐等方法让孩子放松下来,从大脑到肌肉都放松下来。在孩子焦虑到学习效率下降,思维受阻等状态时,首要的任务是停下来、慢下来,让孩子放松下来,逐渐恢复正常的情绪水平。

二.接纳、信任、欣赏

当孩子焦虑时,接纳孩子的状态能够避免激惹孩子更高的焦虑水平,让孩子找到合适的宣泄途径,从而降低焦虑水平。

信任能让孩子自信与力量增强,从而改善对未来不良预感的状态而降低焦虑。

欣赏能改变孩子评价过低的状态,能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从而改变退缩的状况,更有信心面对所遇到的问题以及采取行动缓解焦虑。

三.转移注意力

处于焦虑状态的孩子,很容易负面联想,越想越糟糕,所以需要及时的转移力,从不断坠落的状态中停下来,做一些其他力所能及的事情,让负面的思维中断 ,从而逐渐恢复平静。

四.寻求专业帮助

当孩子出现焦虑的状态时,要及时使用专业的工具评估孩子的状态,是在适度的焦虑水平,还是出现了心理问题。可以使用《潘新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倾向性评估》及时为孩子做心理体检。当孩子的焦虑状态无法缓解、降低,对正常的生活学习造成了负面影响时,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帮助或者到医院专科就诊。

五.适当的宣泄情绪

比如向信任的人倾诉、或者哭一场,或者大吼几声......等方式宣泄情绪。

现在的孩子虽然无衣食之忧,但家长对孩子的心理需求、精神需求却重视不够。

希望家长们要多学习【关注视频号“潘新凌中小学生心理”,观看家长成长直播】

成长,能够成为孩子前进路上的积极推手,而不是问题的制造者。

我们一起努力让阳光充满每一位孩子的心灵!

 

作者:潘新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文章转载自知乎,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郑州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医生|青少年心理咨询—河南郑州福斯特心理咨询中心 版权所以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心理咨询电话0371-63310633、86172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