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5/19

用户名: 密码:

预约热线:0371-63310633、86172899  

本站目前有:名网友关注!

您好!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

38岁郎朗得子拒绝做“虎爸”,刺痛了无数父母

文章封面
文: 芒来小姐
来源:三点一弯钩(ID:sandianyiwangou)
原文标题:38岁郎朗得子,却拒绝做“虎爸”,刺痛无数父母:不打不骂怕惯坏,又打又骂怕伤害


1月28日,郎朗妻子吉娜顺利产子,一则幸福的官宣:“家庭音乐会的小听众,他来了”,将郎朗微博送上热搜。



随着儿子降临,一家三口也陷入一个教育难题:


未来,如何培养孩子?


众所周知,郎朗从一个有点天赋的钢琴学生,到世界闻名的钢琴大师,郎爸的“狠辣”功不可没。


郎爸的教育是“强制性”的,每天清晨逼孩子练琴。即使郎朗被老师痛骂“没天赋”,扫地出门,第二天,还是告诉孩子:


你要像“活不过明天”那样拼命练,你要证明给所有人看,你是第一名。


郎朗在自传里感叹:


好长一段时间,他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练琴。


回家稍微晚一点,爸爸都会冲他怒吼:


“你把我们所有人的生活都毁了!”


经历过漫长艰辛的童年,郎朗虽然事业有成,但不想让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他说自己“下不了手”。


来自搜狐网


可另一方面,严格教育的好处肉眼可见:


只有经过数十年严格训练,才能成就一位优秀钢琴家。


一面,不想骂孩子,下不了手;


另一面,如果孩子愿意,会努力培养他成为钢琴家。


为人父母的矛盾心情,从孩子出生第一秒钟,就悄然滋生了。


往后很多年里,这三个问题都会萦绕父母心头:


孩子是否需要被鞭策?


到底要不要严格教育孩子?


不打不骂,孩子就无法成才吗?


01


郎朗的成就很特殊:


郎爸的严格教育,和郎朗“遇强则强”的性格气质,十分匹配。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性格气质:好动,安静,温和,激烈,喜欢冒险,热衷交流……


这也意味着:郎朗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


换一个“遇强则弱”的孩子,父母的严厉不但成就不了他,还有可能毁了他,因为“遇强则弱”的孩子,更适合自由温和的鼓励教育。


道理我们都懂,做起来却很难。


无论孩子性格气质如何,有一部分父母倾向于认为:


严厉训诫会毁了孩子,万万不可,教育孩子,必须要靠讲道理。


一位焦虑的妈妈告诉我:她从小被爸妈打骂,现在自己的孩子7岁了,没打过一次,没骂过一句,每次孩子调皮捣蛋,自己都会冷静理智地讲道理,讲到孩子理解为止。


结果呢?孩子野性难驯,上课调皮捣蛋,被老师骂过无数次,还是管不住自己。


她这才意识到:自己似乎管束太宽松了。


可是想让孩子听话,难道只有打骂这一个办法吗?


对父母的恐惧,是她的心理包袱。


她不是不想打孩子,而是不敢打,每当她气急攻心想训诫孩子,脑子里都会闪过父亲拿鞭子抽她的场景。


生活中,很多不敢训诫孩子的父母,本身就有一对粗暴的爹妈。


这些父母恐惧的,不是训诫可能会毁了孩子,而是训诫本身。


孩子是父母内心的小孩,他们童年缺失了什么,就会投射在孩子身上,为孩子的童年作出补偿。


童年穷困的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要什么买什么;童年严苛的父母,对孩子极致包容,他爱做什么就做什么。


当然,父母也会情绪失控,只是每次举起巴掌,潜意识都会响起来:


孩子是无辜的,他不该承受这么多。


实际上,孩子什么都没有承受过,他们的内心是空空的宝箱,需要慢慢装填。


内心压抑太多苦闷的,是父母本身。


多到他们一打开宝箱,就会看到最为恐惧的东西。


父母在悬崖边上凝视深渊,深知深渊有多可怕,孩子并没有,他们需要用恐惧之外的方式自持自律。


02


一位妈妈感叹:教育孩子真的好难,训斥多了,担心他想不开;训斥少了,担心自己溺爱。


层出不穷的恶性新闻里,过度训诫和过度溺爱,像一对连体婴,几乎每天都能看到:


孩子被母亲痛骂,打开车门跑出去,跳桥自杀;


母亲朝孩子下跪,孩子拍照发朋友圈:开心每一天。


看多了,心里渗得慌,都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孩子好了。


父母为难“如何把握训诫尺度”,但这只是表面现象,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训诫”背后的规则


打也好,骂也好,训诫也好,鼓励也好,都是为了一个目的:


怎样让孩子理解规则,并且主动遵守?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为:


孩子6岁之前,不存在“礼仪”“规则”的概念,他们处在全然的自我主义中,无法照顾他人的想法。


但这个阶段的孩子,情绪情感健全,他们学不会规则,却是能学会恐惧。


美国行为心理学家华生,做过一个备受争议的实验:


将一个9月大的孩子,带到一只小白鼠面前,孩子起初不害怕小白鼠,好奇地一起玩耍。


后来,孩子一接触小白鼠,华生就在角落猛敲铁棒,惊吓孩子。


9个月的孩子听不懂话,但他能在恐惧的驱使下,下意识将小白鼠和痛苦,划上了等号,一见到就哇哇大哭。


恐惧来自未知。如果孩子能够看见实验过程,理解是华生在背后搞鬼,他不一定会如此恐惧小白鼠。


人们遵守规则的前提是:理解规则。


6岁之后,孩子开始从自我世界中走出来,慢慢接纳外界,探索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链接。


他开始理解:不能闯红绿灯,因为会发生车祸;不能挑食,因为会生病;不能一个人乱跑,因为会被坏人拐走……


孩子的理解,是遵守规则的第一步。而教会孩子理解万事万物,则是家长训诫孩子的第一步。


03


教会孩子理解,是规则教育最难的一步。


相比起来,用打骂引发恐惧迫使孩子服从规则,反而更简单有效,也更常见。


父母也是人,孩子调皮时,也会情绪失控;孩子哭泣时,也会愧疚心疼。


3.4岁,第一个叛逆期来临,孩子开始挑战父母权威,故意背着干:


父母让站着,孩子非要坐着;家长要躺下,孩子非要站着。


有些父母很头疼:孩子怎么就不长耳朵呢?听了跟没听一样,太气人了。


干脆一耳光打过去,多打几次就听话了,就像华生实验中的孩子一样,多敲几次铁棒,就再也不敢靠近小白鼠了。


但孩子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听话”。


父母不曾告诉过他,不听话的恶果是什么,或者即使告诉了,他也理解不了。


一位宝妈告诉我,她5岁的孩子爱吃糖,怎么说都不听,还偷偷藏了很多糖果在房间里,睡觉时吃。


但是半年后,孩子就改了。


怎么回事呢?孩子吃坏牙,疼得不行;去看牙医,又被吓得大哭。


回家路上,宝妈安抚孩子:妈妈不让你吃太多糖,就是怕你吃坏牙,看牙医多可怕呀,以后再继续吃,还会再来见牙医。


孩子思考了一会儿说:早知道我就一颗也不吃了。


后来,宝妈试着制定了规则:一天只能吃一定量的糖。


让她惊讶的是,向来调皮的孩子,无视了其他规则,却放弃最爱的糖,自觉遵守了这个规则。


她很快想通了原因:吃过教训才知道怕,打骂孩子一千次,不如让孩子自己理解后果。


训诫的意义,不在于“训”的恐惧,在于引导孩子认识到:


遵守规则,并非为了哄爸妈开心或者讨好谁,而是为了避免自己吃苦头。


我询问一位做幼教的朋友:你们怎么教孩子遵守规则?


他告诉我:


分两种情况,年纪稍大一点,就一遍遍告诉他后果,反复灌输,然后要他自己重复说一遍;


年纪小,就罚站10秒钟。他耍泼也好,大哭也好,都不能妥协,必须罚站10秒钟,才能做其他事情。


他告诉我,这方法很管用,而且经得起考验,不会轻易有不良反应。但为什么很多家长不选择这样做呢?


因为家长有情绪,他们把太多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


自己缺乏鼓励,就希望孩子在掌声中长大;自己从小挨打,就希望孩子有自由的童年。


孩子无法理解规则,因为父母并不清楚,孩子到底在想什么,他们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就像罗素说的:


告诫已经长大的成年孩子“别犯错误”,是徒劳的。


犯错是人的天性。


训诫的意义,不仅是尊重孩子天性的同时让他们理解规则;也是家长修补童年,再次成长的机会。


打骂或许有情,引导更加有爱。


教会孩子理解,虽然漫长,但有一双明理的眼睛,才有一条不会摔跤的路。


- End -

转载自壹心理网

郑州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医生|青少年心理咨询—河南郑州福斯特心理咨询中心 版权所以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心理咨询电话0371-63310633、86172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