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4/30

用户名: 密码:

预约热线:0371-63310633、86172899  

本站目前有:名网友关注!

您好!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

有一种伤害,叫“我是为你好”!

最近新闻报道了一则少年离家出走的消息,而少年离家出走的原因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6月17日,河南焦作一流浪少年在乞讨,警方疑其被乞讨组织控制,介入了解情况。

流浪少年称父母工作太忙,凌晨一回家总不忘唠叨两小时,管得太多,不愿在家待着所以离家出走。

仅仅是几句唠叨,对孩子而言威慑力这么大吗?但多数网友对于少年举动,却纷纷表示理解。

其中点赞较多的一条留言是这样说的:

我很能理解他,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教育不一样,可在爸妈眼里我永远都是错的。爸妈都说是为我好,然而却不站在我的角度考虑,难受……
其实作为一个母亲,我很能理解少年父母的心情。爱之深,责之切。

每个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无可厚非,但有时不免急躁,一旦孩子没做到,便严加斥责。

“都说了多少次,怎么就是不长记性,我这是为你好!”明明是爱,但一出口反倒伤了他。

父母的言行如果不恰当,那就成了“以爱之名”伤害孩子。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童年魔咒一般的——“我是为你好”。

为什么父母总爱说“我是为你好”?

“我们都是为了你好?我们又不会害你。”,“我是为了你好才不离婚的,不然我早换个活法了”。不知道你是否听过类似的话,是否对孩子说过类似的话。

“为你好”看似充满善意。其实这背后隐藏的是,孩子,我比你更了解你自己,所以你要听我的;孩子,你是我生的,我养的,我有权利决定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孩子,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不能辜负我。

说“为你好”,就真的做到为孩子好了吗?听着“为你好”长大的孩子,又会是怎样呢?

成为了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却丧失了自己独立的人格;所有事都和父母对着干,形成了反叛人格;抑或是,表面上全都答应,背地里却都不会听从父母的,表里不一。

什么才是真正的对孩子好?

如此看来“为你好”,没有做到为孩子好,反而会伤害孩子,那么父母该怎么做才是真正的对孩子好呢?

首先,听听孩子的意见。

当遇到与孩子相关的事情时,父母不要急着做决定,先问问孩子,对于这件事情是什么样的看法、应该如何解决。然后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给予一些可行性的建议,而不是替孩子做决定。比如,当孩子早恋了,不要急着收缴孩子所有的通讯工具,苦口婆心一番劝说。而是试着,问问孩子为什么会喜欢对方,对爱情有什么看法。

想起一个泰国短片《先别急着骂孩子》中,当妈妈看到满身污泥的孩子从幼儿园出来时,孩子还没开口,便开始喋喋不休责怪孩子。

其实孩子并不是淘气,而是为了帮助园丁爷爷搬花盆。

得知真相后的妈妈们泪流满面,纷纷表示误会了孩子。

所以多给孩子解释和沟通的机会,多听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这才是为人父母最高级的做法。

其次,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

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多采用启发式的问句或者鼓励性的语言。比如说,“你有什么好办法?”,“只要你好好想想,肯定会有好办法的。”。以此来激发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诚然,当孩子为自己的事情想出了办法,做出了选择,父母就要相信孩子,让孩子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心理学有一个著名的“超限效应”:

一次大会上,作家马克·吐温被牧师演讲感动,准备捐献身上所有的钱;

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略有不悦的马克·吐温,打算只捐一只口袋的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决定一毛钱都不捐了;

当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愤怒地从盘子里偷走了2元。

这种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当一个孩子被反复念叨100次,仍未有所改变,那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了。

最后,做个与孩子一起成长的父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自己做不到某件事情的时候,父母不能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去要求孩子做到。这样,会把孩子推的越来越远,孩子更不能理解父母。当父母要求孩子好好学习的时候,先问问自己是否有在学习。当父母要求孩子找对象谈恋爱的时候,先问问自己婚姻是否幸福。

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于孩子而言,为你好真的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和阻力。于父母而言,也许真的认为他们的安排是最好的。不妨让我们先听听孩子的意见,努力去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做个与孩子一起成长的父母。我们一起远离“为你好”的魔咒。

郑州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医生|青少年心理咨询—河南郑州福斯特心理咨询中心 版权所以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心理咨询电话0371-63310633、86172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