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3

用户名: 密码:

预约热线:0371-63310633、86172899  

本站目前有:名网友关注!

您好!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电影治疗电影治疗

浅谈电视选秀节目的心理

选秀节目来临,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视角尝试分析以下问题:——Psy525.cn
1.为什么电视主办方会举行电视选秀节目?他们有何心理?
2.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参与其中?他们的内心动机是怎样的?
3.为什么有这样多的人喜欢收看这类选秀节目?人们从中得到什么?
4.这类电视选秀节目对受众有何影响?
一、电视选秀节目主办方的心理
    每一个电视选秀节目在节目过程中都会运用各种手段来提高选手的曝光率,进而增高其节目收视率。
    “绯闻”和煽情是电视选秀节目主办方惯用的心理战术。用心理学的理论可以这样说:“绯闻”的扑天盖地就如行为主义的“强化说”一样,不断的给你呈现选手的报道这一刺激,让你在无意识之中有些印象,接受了这个刺激,在一定的情景下,作出投票和收看的反应。“煽情”,也就是赚够观众的泪水,同时也要你的同情心发现,去投票,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同情弱势群体的心理。
 究竟主办方用什么心理战术来抓住人们的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看看:
 (一)劝导方法的运用。第一,流泻式的劝导,在主办方举行的选秀节目中,时不时的广告里就会插播他们选手的广告及投票方式,以此来劝说观众参与。第二,冲击式劝导,在选手面临PK时,主办方就会运用墒情心理战术介绍选手,再而进一段广告,让观众像高压水龙头的水冲出一样来给自己喜爱的选手投票。第三,浸润式劝导,它的特点是作用缓和而持久,不易形成表面的对抗。在潜移默化中对观众的心理产生影响。主办方会把选秀节目与一些公益活动联系在一起,并专门制作一档节目来推行,在网上开博、贴吧宣传。他的支持者也会上街为其拉票。还有电视广告、报纸、杂志等宣传方式。
 (二)暗示方法的运用。民间有一个“孔子访老子”的寓言,说孔子拜访老子,问老子身体如何。老子先问孔子“我牙齿如何”、又问“我舌头如何”,孔子答“牙齿都掉了”、“舌头很好”,说完孔子马上告辞。孔子的学生不解,孔子告诉学生:“老子已经给我上了一课,他告诉我柔弱胜过刚强”。在这个寓言中,孔子从老子那里获得了暗示,也获得了启迪。同样,选秀节目的主办方也知晓“柔弱胜过刚强”这一招。在比赛中,运用如上文介绍的“煽情”这一暗示心理,让观众来投票。主办方会在其开的网络上公布选手的得票数,这也就是暗示喜爱选手的观众给选手投票,否则他的票数低而被PK下去就怪不了谁了。
 (三)感染方法的运用。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间接感染,主办方为了提高收视率、投票率就会经常请选手上一些网站上聊天,说一些自己的经历和观众共鸣,报纸、杂志等传播媒介也会有专栏来挖选手的新闻。第二,直接感染,主办方举办现场拉票会,通过和场下观众的互动游戏来增加彼此的感情,也可通过让来现场观看比赛的观众在选手PK时现场进行短信投票。
 (四)诱引方法的运用。选秀节目主办方提供一个选秀平台,也就相当于给选手一个“明星梦”的刺激,很多怀着梦想的青年们看到这个机会,考虑了一下自己的需求和兴趣等等因素,就有这个来实现“明星梦”的内驱力,随着就义无返顾地开始采取行动,先找老师培训,进而排着长队来了。这就自然而然地就受到主办方的诱引了。
二、选手的心理
 每个人从事一些活动都怀着不同的心理,那么选秀节目的选手们有何心理呢?
 (一)群体心理
    也许“参与到一群人中去”本身就是他们参与节目的合理解释与内在动因。当看到这些互为竞争关系的参与者们在节目的进程中逐渐建立友谊,每每有人被判出局时,参与者们总会抱头痛哭----参与者们似乎的确在整个节目的参与过程中建立起一种联系,选手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可以得到: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
 (二)交往心理
    选手们在节目中有认同、归属、整体和排外意识。交往心理学家坎托在其著名的“情境中的人格动力学”中提出:人们做什么或试图作什么,和谁一起做,能够重新定义他们是谁或他们将成为谁。从这个意义上反观平民化传播中参与者的“参与动因”,我们会发现,“与谁在一起,和谁一起做”似乎本身就构成了他们参与行动的支点。
 (三)成名心理
    高心理预期与高价值回报增加了参与的热情。电视选秀节目人人都可以参与,且成名的价值高,这样选手潜意识中会认为通过参与实现“明星梦”可能性大,选手就会排着一整天的队报名参赛。
三、选秀观众的心理
    每一档电视节目的观众都有其收看的目的,有的纯粹是为了娱乐、消遣时光;有的是为了从中收获一些知识;有的是兴趣所向等等。
    按照弗洛伊德的驱力理论,人所有本能的目标都是降低自身的紧张感,人的本性遵循“唯乐原则”,意即渴望“享受与放松”是人们行为的内在驱力。人们都具有“生本能”与“死本能”(攻击本能)。人们在这两种本能的驱使下,去释放紧张、寻找快乐。人们可以从追求快乐本身获得愉快,比如说“审美体验”带来的愉悦感;与此同时,也可以从攻击驱力上获得愉快----包括看鬼片、暴力片、作讥讽性对骂等不同活动都能使人们感到愉快与紧张的消除。我们看到了选秀观众在日常生活中的指指点点的兴奋表现;我们看到了网络上喷薄而出的谩骂口水,从而可以想到人们在谩骂之后心理的痛快;我们也可以想象得到现场观众在投票选择选手去留时的痛快……这些都是当人们面对压力时,通过启动自身防御机制——包括否认机制与投射机制来消除眼前的紧张状态的一种做法。
四、对受众造成的心理影响
    虽然有人主张“存在即合理”,但是合理中也会有问题的。选秀节目对青少年及其他年龄段的观众产生一定的影响,如:
1. 盲目追星;
2. 影响观众的价值观取向;
3. 幻想自己也会象选手一样某一天成名,从而无心学习、工作;
4. 促进受众娱乐消费,促生侥幸心理;
5. 低龄化倾向,不利于未成年人的成长以增生他们的攀比心理。
    选秀节目的观众和参与者大部分都是青少年,这个年龄阶段是儿童向成人过度的特殊成长阶段,有着独特的心理活动方式和内容。其认知、情绪、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在发生着特殊的变化,并由此出现特殊心理行为反应。这些心理行为既同时存在于青少年个体,又有群体的共同性。比如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感觉更加敏感,缺乏判断力和理性的思考却又有执着的热情,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和探索,对未来世界的美好向往并渴望成功,行为的个性化对集体的归属感,有强烈的好奇心而追求新奇的事物等。这些构成了现时期的青少年内心的世界的复合心理状态。
    电视选秀节目正是迎合了当今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而具有了非凡的魅力。他的“主宰舞台,肯定自我,价值体验”等节目的思想与青少年的“善模仿,自我价值肯定,对新事物的追求,对成人社会的向往,盲目的从众性”等心理特点充分吻合,而青少年的这些心理特点正是真人秀走红的直接原因。
五、结束
    特定的社会环境形成了特定的社会心理,因此对这特定的社会环境充分的分析才能把握住特定的社会心理。这样我们才能把握住电视选秀节目的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符合国家精神文化建设的需求,让选秀节目与建设和谐社会的主题相符,使它更加深入人们的生活。

文章转载自525心理网

郑州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医生|青少年心理咨询—河南郑州福斯特心理咨询中心 版权所以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心理咨询电话0371-63310633、86172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