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推行的“校长陪餐制”已经不再是新鲜事物,它最初源于教育部印发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等文件,为确保食品安全,教育部要求学校负责人应陪餐,餐费自理。但近日,浙江丽水缙云县新建小学推出的“校长陪餐制奖励方式”成了新闻热议话题,表现好的学生,可以和校长同桌吃饭。据悉,这种形式已经运行了一个多月,反响还不错。有网友觉得这样既有效地监督学校餐饮,同时也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但也有批评的声音称,这样会导致孩子过早崇拜权力。对此民生频道节目记者专程采访了郑州福斯特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咨询师、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彭熠老师。希望彭熠老师对此现象进行分析点评,以下是采访内容:
记者:与校长进餐这件事您怎么看呢?
彭熠老师:我觉得家长不必太过担心,这件事体现出对学生的认可和肯定。在教育中还是需要有奖惩机制的。在方法的选择上,这种奖励方式更倾向于精神上的认可和鼓励,所以我觉得这种方法也是比较合适的,用这种方法表达了对学生的认可和激励。
记者:您觉得这件事为什么会引起争议呢?
彭熠老师:这件事之所以引起非议,这是因为成年人的角度和孩子的角度是不一样的。从孩子的角度来讲,校长代表着权威,是成功人士。但是从成年人的角度来看,觉得是不是太把校长权威化、神化了。实际上,孩子理解这件事会很简单,如果自己比较优秀,可以见到校长,他就会觉得被认可了,被肯定了,心里会比较高兴。我觉得还是要尊重孩子的看法,孩子觉得被认可了,作为家长就应该去接受,而不是把这件事考虑的过于复杂。
记者:面对有争议的部分,学校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呢?
彭熠老师:我觉得学校也是需要注意的,评判优秀学生的标准,不能把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评判的标准应该综合一些。比如,学生的道德品质也可以作为评判标准,学生在爱好兴趣方面有特长也是优秀的表现,所以学校优秀的标准不应该拘泥于成绩,而应该把它拓展到综合素质的各个层面,这样才能显示出公平的特点。再者,对学生的精神表扬,也不能仅仅通过吃饭来体现,应该有更多的奖励方式。比如,在学校的一些宣传平台,把学生的优秀事迹做一个呈现,或者给予学生更多的名誉上的称号,如优秀学生等等,让学生能在多个层面、多种形式上得到鼓励,而不是仅仅体现在与校长吃饭这件事上。这种方式过于单一,也容易引起家长的非议,所以呢学校在对学生的精神鼓励上,应该更多样性,更丰富一些。
本报道于2019年4月15日河南电视台民生频道《民生大参考》栏目播出,视频链接河南网络电视台直播
郑州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医生|青少年心理咨询—河南郑州福斯特心理咨询中心 版权所以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心理咨询电话0371-63310633、86172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