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4

用户名: 密码:

预约热线:0371-63310633、86172899  

本站目前有:名网友关注!

您好!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

孩子不听话?别急着讲道理,先抱抱他

孩子放学回家,书包一扔,脸一沉,你刚想说“作业写完了吗”,他却转身进了房间,“砰”地关上了门。

你站在门外,心里翻腾:我辛辛苦苦供他读书,他怎么这么不懂事?是不是最近玩手机太多了?是不是老师批评他了?要不要找他谈谈?

但你有没有想过——也许他不是“不懂事”,只是今天特别需要一个拥抱,而不是一句“你应该”。

中国有句老话:“亲其师,信其道。”

其实,这句话放在亲子关系里更贴切:孩子只有先感受到被爱、被理解,才会愿意听你说的话。

可惜,很多父母走反了顺序——

先讲道理,再谈感情;

先纠正行为,再修复关系。

结果呢?道理越讲越多,孩子越走越远。

 01

关系,比教育更重要

心理学家约翰·鲍比(John Bowlby)提出的“依恋理论”早就指出:孩子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情感联结,是其一生安全感、自尊心和社交能力的基石。

李子勋老师也反复强调:“

如果发现孩子有问题,先改善亲子关系。”

这不是纵容,而是智慧。

很多父母把“教育”当成任务清单:成绩要好、习惯要乖、说话要有礼貌……却忘了,教育的前提,是孩子愿意向你敞开心门。

你有没有对孩子说过类似的话?  

“你再这样,我就不管你了!”  

“你不听话,就不是我儿子!”  

这些话看似在“纠正”,实则是在切断孩子内心最需要的安全纽带。孩子听进去的不是道理,而是恐惧:“原来,爱是有条件的。”

真正的亲密,不是讨好,而是在孩子犯错时,依然让他知道:我站在你这边。

 02

别把“对错”看得太重

我们这代父母,成长于一个“标准答案”至上的年代。于是,我们也习惯性地给孩子贴标签:  

“别人家孩子都能考前十,你怎么不行?”  

“这么简单的题都错,是不是没用心?”

但你知道吗?大脑前额叶——负责理性判断、自我控制的部分——要到25岁左右才发育成熟。 

一个10岁的孩子,根本无法像成年人那样“理性思考”。

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早就发现:孩子的认知是阶段性的。你要求一个7岁孩子“像大人一样讲道理”,就像要求一棵小树立刻长成参天大树。

生活里哪有那么多绝对的对错?  

穿衣服要配色?吃菜要光盘?写作业必须一气呵成?  

其实,很多“问题”,只是成长节奏不同罢了。

就像谷爱凌曾在采访中说:

“我妈从不逼我做决定,她总说‘你试试看,错了也没关系’。”

正是这种“允许试错”的空间,让她在滑雪、学业、人生选择上都充满底气。

 03

那些“傻傻的错误”,其实是成长的养分

你有没有发现?孩子最深刻的教训,往往来自“自己撞了南墙”。

被老师罚站一次,比你说十遍“要守规矩”更管用;  

因为忘带作业被批评,比你每天唠叨“检查书包”更让他长记性。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

人只有通过亲身经历,才能真正内化规则、理解后果。

父母总想替孩子避开所有坑,但过度保护,反而剥夺了他应对挫折的能力。

就像《小王子》里说的:

“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要用心去感受。”  

而“心”的成长,往往来自那些看起来“傻乎乎”的错误。

 04

孩子的沉默,不是对抗,是求救

当孩子不再跟你顶嘴,不再解释,只是低着头沉默——很多父母会生气:“你这是什么态度?”

但其实,沉默常常是孩子最后的防线。他不是不想说,而是怕说了也没人懂,说了反而被批评。

家庭治疗师萨提亚(Virginia Satir)说过:

“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问题才是问题。”

如果每次沟通都变成“审判大会”,孩子自然选择闭嘴。这不是叛逆,而是自我保护。

真正的沟通,不是说服,而是共情。  

你不需要立刻解决问题,只需要说一句:“今天看起来不太开心,想聊聊吗?不想也没关系,我就在这儿。”

 05

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法庭

很多父母困惑:“我说的明明都是对的,他为什么就是不听?”

因为孩子要的不是“正确”,而是“被看见”。

家庭不是辩论赛,不需要谁赢谁输。  

你赢了道理,可能就输了感情。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人处于情绪激动状态时,大脑的“理性区域”会暂时关闭。这时候讲再多道理,孩子都听不进去——他只感受到被指责、被否定。

所以,别急着纠正,先试着理解。  

别急着讲道理,先好好抱抱他。

结语:

给他选择,也给他责任

好的亲子关系,不是控制,而是在自由与边界之间找到平衡。

你可以给孩子选择:“你是现在写作业,还是休息10分钟再写?”  

但也要让他明白后果:“如果你选择玩到很晚,明天困了,那是你要承担的。”

正如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

“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而点燃那把火的,从来不是训斥和标准答案,而是信任、理解和无条件的爱。

所以,下次孩子又“不听话”时,先别急着开口。  

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轻轻问一句:  

“你今天,还好吗?”

有时候,这一句,胜过千言万语。




文章转载自525心理网

郑州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医生|青少年心理咨询—河南郑州福斯特心理咨询中心 版权所以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心理咨询电话0371-63310633、86172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