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曾说:
“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唯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可太多父母,始终不懂。
尤其在孩子即将挣脱羽翼、独自飞翔的年纪——青春期。
近日,表姐红着眼眶向我诉苦:
“我女儿上高中后,像换了个人。我说东,她偏往西;成绩一落千丈,眼睛却黏在手机上,一刻不离;我怕她早恋,特意联系班主任了解情况,结果她回家摔门大喊:‘你再管我,我就离家出走!’”
最让她心碎的是,有天她听见女儿和同学低声说:
“我真的要被我妈逼疯了……”
话音落下,她站在门外,手里的保温汤罐渐渐凉透。
01
青春期,是人生第一场真正的风暴。
它不像童年那般柔软可亲,也不似成年之后的理性克制。它是夹在两个世界之间的悬空地带——
一只脚还踩在童年的秋千上,另一只却奋力跃向成年的秋千。
中间那段腾空而起的弧线,摇晃、失重、令人窒息。
于是,那个曾经乖巧的孩子,突然长出尖刺。
他们厌学、沉默、沉迷虚拟世界;
他们在人际关系里挣扎,或被排挤,或陷入小团体的纷争;
他们敏感如玻璃,一碰就碎,又倔强如石,谁劝都听不进;
他们开始悄悄注视异性,心跳加速,却又不知如何安放这份悸动……
讲道理?他们顶回来:“你根本不懂我。”
打骂?他们关上门,把父母彻底隔在门外。
一不小心,亲子之间就成了对立的两岸,彼此凝望,却再难靠近。
很多父母困惑:
“为什么一到青春期,孩子就像变了一个人?”
其实,不是孩子变了,
而是他们的内心,正在经历一场悄无声息的地震。
02
一位心理咨询师曾讲过一个故事。
有个男孩,被父母以“沉迷打赏女主播”为由送来咨询。
父亲怒不可遏:“一个月打赏两万!疯了不成?”
可当咨询师单独与男孩交谈时,他低着头,声音轻得像风:
“她会叫我名字……每次我打赏,她都会对着镜头说:‘谢谢小宇,爱你哦!’”
停顿片刻,他又补了一句:
“我们班没人愿意和我说话,老师也当我是透明人。可她……会听我说被霸凌的事,还会安慰我。”
那一刻,咨询师心头一震。
原来,那看似荒唐的打赏,是他唯一能“被看见”的方式。
他不是在挥霍金钱,而是在乞求一丝温暖,一点回应,一份“我存在”的证明。
而这些,本该由父母给予的爱,却早已缺席太久。
03
孩子每一个“问题行为”背后,都藏着一句没说出口的话:
“我在痛,你能看见我吗?”
“我很怕,你能抱抱我吗?”
“我迷路了,你能牵着我走一段吗?”
只是,他们学会了掩饰脆弱,把呼救藏在叛逆之下,把孤独裹进冷漠之中。
他们渴望独立,却又害怕失去依靠;
想挣脱父母的掌控,又怕自己真的不被需要。
这正是青春期最深的矛盾:
他们需要你,却不能说需要你。
而许多父母,却仍在用童年的模式去爱他们——
管得太多,问得太密,盯得太紧。
殊不知,这种“爱”,在孩子眼中,早已成了束缚的绳索。
更无奈的是,很多家长自己的青春期,也是一路跌撞走来的。
他们不曾被温柔以待,也不知如何温柔待人。
于是,代际的创伤,就这样悄悄延续。
04
但请记得:
青春期的孩子,不是你的敌人,而是你曾经的自己。
他们不是要推翻你,而是想证明自己可以站立。
他们不是不爱你,而是学着在爱你的同时,先成为自己。
真正的爱,从不是捆绑,而是护送。
像一棵树,看着另一棵树,从稚嫩到挺拔,从依偎到独立。
你不必追着他们跑,也不必强行拉回身边。
你只需站在原地,稳稳地成为他们的“安全岛”——
当他们回头时,能看见你;
当他们跌倒时,知道你在;
当他们迷惘时,还记得家的方向。
所以,请允许他们有刺,有沉默,有情绪的风暴。
请把“你怎么变成这样”换成“你是不是很难受”;
把“不准这样”换成“我陪你想想办法”;
把“我都为你好”换成“我一直在”。
他们不需要完美的父母,
只需要一个愿意理解、愿意等待、愿意在他们坠落时伸手的人。
青春是一场兵荒马乱的远行。
外人只看到烟尘滚滚,
唯有父母,应当看见那个在风中踉跄的身影。
别急着纠正方向,先蹲下来,问问路。
别忙着剪断翅膀,先陪他们,练习飞翔。
因为在那悬空的秋千之间,
他们最需要的,不是催促,不是指责,
而是一双,稳稳托住的手。
文章转载自525心理网
郑州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医生|青少年心理咨询—河南郑州福斯特心理咨询中心 版权所以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心理咨询电话0371-63310633、86172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