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4/2

用户名: 密码:

预约热线:0371-63310633、86172899  

本站目前有:名网友关注!

您好!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读书会读书会

为什么很多人对万历十五年整本书评价这么高?

《明朝那些事儿》当然不能跟《万历十五年》比了。

另外,题主把时间先后顺序搞错了,1982年《万历十五年》中文版在国内出版,《明朝那些事儿》都是2000年以后的事情,黄仁宇老先生怎么可能受到当年明月小鲜肉的影响。

《万历十五年》是一本介于学术性和商业性之间的著作,应该说观点很高级,语言表述很平易近人,《明朝那些事儿》纯粹是故事介绍,没有半点学术性探讨,放在一起比较并不合适,二者范畴不同。

题主看完没有感触的原因,在于可能没有理解书里提出的大历史观,是不是只看到了书中的细节,只看到了这7个历史人物,没有看懂黄仁宇的立论?

黄仁宇的立论是大历史观,或者说经济史观,超脱于具体的历史细节和历史人物之上的历史大势分析。黄仁宇认为,在封建体系框架下,不论是身为皇帝的万历,还是掌握帝国重权的张居正,还是敢作敢为的海瑞,还是有洞察力的哲学家李贽,他们都很无奈,都很痛苦,想做的事情都做不到。

在这个体系下,最终他们的答案都是无解,哲学家李贽最终自杀。

这就是体系的问题,个人是无解的,体系的问题无法从局部得到修补,这只能从中华文明几千年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和文化土壤中找答案,所以黄仁宇反复提到道德、法律和小农经济问题。

另外,还有一个客观原因,就是题主所在的年代。

题主可能生于80-90年代,这时候跟《万历十五年》风靡的年代已经不同了,这时候大历史观已经不新鲜,很多人都开始提大历史观了,题主自然感受不到这种冲击,但看看当时人的评价:

创作《潜规则》的吴思说:“我们那个时候见过的历史写作只有两种,一种是范文澜式的,另一种是《史记》和《资治通鉴》式样的。黄仁宇的史学著作对于那个时代进入很深,读完之后有一种让人在那个时代活了一遍,走了一遭,认识了很多活人之感。”

沿着黄仁宇的大历史观中想说而没有说透的点,吴思创作了《潜规则》。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黄仁宇是明史专家,尽管黄仁宇在明朝财税方面积累不可谓不扎实深厚,但对他的抨击简直不能用猛烈来形容,不论是认为观点上主观性过强,还是史料上存在硬伤,还是缺乏史学著作应有的文字考辨之意,都不在话下。

立论是不简单的,创新更加不简单,黄仁宇希望跳出传统历史专业著作的写法,表述通俗化,研究大众化,本身就容易引起争议,按照当时条条框框的学术著作分类方法,有点“不伦不类”的味道,所以《万历十五年》的出版一波三折,最终耶鲁大学最先放弃成见出版。

关于黄仁宇的具体观点,你当然可以不认可,是不是小农经济导致中国无法诞生工商业文明,是不是道德代替法律导致中国无法现代化,如今在黄仁宇基础之上也已经提出了很多修正观点。

但在当时黄仁宇的分析视角是值得肯定的,不局限于道德史观和英雄史观,给80年代的中国带来了新鲜血液。

 

 

 

作者:彭小瓜子儿

文章转自知乎,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郑州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医生|青少年心理咨询—河南郑州福斯特心理咨询中心 版权所以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心理咨询电话0371-63310633、86172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