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坏型人格】,用于形容一种优先考虑自己需求和感受,不过度勉强自己、迁就他人的处事风格。
跟“讨好型人格”相反,它的典型特质是:把自己的感受、需求放在第一位,敢于拒绝任何人的不合理请求,不会过度委屈自己,成全他人...
他们的口头禅是:“不可以”“不需要”“我没时间”“别打扰我”..
01
学会“讨坏”,活得通透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这句话真是说到心坎里,尤其是对那些总是想取悦他人的人来说。他们小心翼翼地生活在别人的期待之中,常常忽视了自己的感受。
我曾经认识一位职场新人,她为了同事们,连续三个月每天都买咖啡、帮忙写报告。直到有一天,她因为身体不适拒绝加班,却被同事指责“自私”。那天,她躲在卫生间里崩溃大哭,心里满是委屈:“我做了99件好事,为什么只因为一次拒绝就成了罪人?”
还有一个同事:深夜两点,她的聊天框还亮着,朋友请求她修改PPT。她明明想说“今天太累了”,可是手指却不听使唤地打出“没问题”。那一瞬间,她的心里仿佛传来了一声细微的破碎声——她又一次把自己的需求压抑了下去,迎合了别人的期待。
而那些“讨坏”的人,像《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安迪一样,勇敢地打破了束缚。在朋友聚会上,她坦然站起来说:“我先走了,明天有重要会议。”
起初大家可能会觉得她“不合群”,但时间久了,大家都开始赞赏她“活得通透”。
脱口秀演员李雪琴面对网络暴力时,直言不讳:
“你可以不喜欢我,但没资格教我做人。”
这份真实的勇气,让许多人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讨坏”其实是一种人性尊严的觉醒。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与其在讨好中消耗自己,不如在真实中绽放自我。
02
你的讨好藏着童年的伤口
讨好者的内心总是笼罩着焦虑:“我刚才是不是说错话了?”“他会不会讨厌我?”
而那些“讨坏”的人则内心平和,他们懂得“允许别人失望是成年人的必修课”。
心理学研究表明,讨好型人格往往源于童年的某个瞬间——也许是父母一句“你再哭就不要你了”,或者老师当众批评时同学们的笑声。那些时刻让我们误以为,只有隐藏自己的需求才能获得爱。
但成年后的世界早已不再是那个需要你踮脚够糖罐的孩童游戏。
每当你第101次吞下“我想吃火锅”,而说成“听你的”,那个藏在心底的小孩其实一直在哭喊:“看看我啊!我也很重要啊!”
那些“讨坏”的人,就是用这份自我撬动了整个世界的偏见。就像书店里那个微笑拒绝推销员的姑娘,她的拒绝里没有尖刻,只有温柔的坚定。
曹操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句话虽有争议,但现代心理学发现,适度的“攻击性”其实是人格完整的体现。
与其在取悦他人中耗尽心力,不如在守护自己的边界中活出真实。
03
请做个"带刺"的成年人
心理咨询师萨提亚提醒我们:“健康的关系从不需要殉道者。”试着把“我必须做个好人”换成“我值得做个完整的人”。就像那位终于勇敢拒绝推销的阿姨,发现说“不用了”后,阳光依然温暖如初。
攻击性并不是伤人的武器,而是捍卫自我的火炬。
作家三毛在面对无礼的邻居时,坚定地举起扫帚说:“我的教养,只给值得尊重的人。”这种将压抑的愤怒转化为守护力量的智慧,感动了多少活在讨好中的人。
当朋友抱怨“你变了”时,你可以温柔地回应:“是的,我在学习更爱自己。”
就像那位辞去无效社交的职场人,在登山时望着云海感慨:“原来拒绝别人后,天空反而更辽阔了。”
她的经历告诉我们,学会为自己设定界限,反而让生活变得更加轻松和自在。
04
你学会爱自己,世界自会为你让路
那些活得“讨坏”的人,其实是早一步理解了宇宙的温柔法则:当你不再为别人的目光修剪自己的枝丫,春天便会自然而然地找到你。
看看生活中那些在阳光下自在绽放的生命吧:
- 小林拒绝帮上司接孩子时,得到了的不是责骂,而是“抱歉,是我越界了”。
- 张姐第一次把全家出游的计划改成独身旅行,结果她丈夫反而学会了独立,开始下厨煮面。
- 就连小区的快递阿姨也开始说:“下午三点前别来寄件,我要午睡。”
这些小小的“叛逆”,仿佛星星之火,正在悄然重写人际关系的密码。
正如诗人鲁米所说:“你生而有翼,为何愿意爬行?”那些曾让你恐惧的“被讨厌”,不过是自由飞翔时扬起的尘埃。
05
今天就从说"不要"开始
现在,或许你正在阅读这些文字,默默纠结:“明天要不要拒绝那个总蹭饭的同事?”或者在反复修改朋友圈的文案,怕显得“不够友善”。我想轻轻握住你颤抖的手,告诉你:没关系的,我们可以慢慢来。
从小事做起,开始你的微小革命吧:
- 在奶茶店里对店员说“请少糖”,而不是“都可以”;
- 接到推销电话时,把“不好意思”换成“不需要”;
- 当朋友倾诉负能量时,尝试说“我能理解,但我也需要保护自己的情绪”。
你会惊讶地发现,每一次真实的“我”,都在宇宙中激起善意的回响。
06
爱自己不是自私,而是生活的智慧
记住:你值得被爱,不是因为你完美,而是因为你真实。
世界不会因为你的妥协变得更美好,但它会因你的真实而焕发光彩。
所以,请允许自己“坏”一点——这并不是自私,而是对生命最庄严的宣誓:我愿以真实的模样,与这世界赤诚相见。
每一个人都应该勇敢地做自己,而不是活在别人的期待中。学会为自己设定界限,让生活更添色彩,你会发现,生活其实可以美好得多。
文章转载自525心理网,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郑州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医生|青少年心理咨询—河南郑州福斯特心理咨询中心 版权所以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心理咨询电话0371-63310633、86172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