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3

用户名: 密码:

预约热线:0371-63310633、86172899  

本站目前有:名网友关注!

您好!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电影治疗电影治疗

如何评价电影《宾虚》?

美国作家刘易斯·华莱士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南北战争时曾担任北方军的将军,战后又出任过律师和外交官,但其最为人称道的一面却是由三部历史小说确立的作家身份,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取材于基督教创始之初、古罗马风情浓郁的那部《宾虚》。刘易斯生前这部书的销售就已经突破二百万册,占据美国畅销榜的榜首地位多达数十年,直到《飘》出现才被打破。两者的改编电影都是美国电影史上影响深远的上乘之作,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史诗性意蕴。

小说《宾虚》多次被搬上大屏幕,这个题材对几乎所有抱有拍摄史诗巨著作品野心的导演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几次改变最成功的一次莫过于1959年好莱坞“巨片”时代由导演威廉·惠勒执导、查尔顿·赫斯顿和杰克·霍金斯主演的那一版本。这是一部真正具有宏大历史概念的史诗性巨作,也是一部制作精良恢宏大气的优秀作品,既代表了五十年代好莱坞的电影制作水准,也代表了五十年代美国主流价值观对基督教和对历史的主流看法。这部电影一举夺得十一项奥斯卡最佳奖项,是第一部达到如此成就的影片,也是一部实至名归、名实相符的好电影。

那个年代的好莱坞还没有被商业元素充斥,那个年代的美国还不是在世界上到处指手画脚的“新罗马帝国”,至少还有一个超级大国在与之抗衡,所以电影中借宾虚之后喊出“当罗马倒下时,世上会充满自由的欢呼!”这是一部振奋人心的台词,里面的“罗马”带有明显的隐喻性质,而几十年后的美国一步步走向帝国之路的时候,这句台词的讽刺性质渐渐凸显出来,这是当年的创作者完全不能想到的事。电影《宾虚》的卓越之处在于精彩的双线叙事,而双线始终围绕着一个主题——用基督的博爱来完成人世间的救赎。这是一部用史诗性来展示宗教性的电影,也是一部用宗教性来充实史诗性的电影,两条脉络如此水乳交融的融合在一起,完美的展示了耶稣基督承负起人世的苦难,用博大的胸怀和对世人无限的爱来完成人世救赎的基督教理念,尽管这一理念对当代人来说并没有那么大的说服力,对没有基督教信仰的民众来说更显得很有些荒谬,但对西方那些具有基督教信仰传统的国家尤其是美国,这个故事以及这个故事展示的理念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从今天的眼光看来,那个年代的说教显得过于直接过于生硬,剧情设置如同诱人入坑的陷阱或者一层层把人越缠越紧的绷带,带有明显的强制使人信服的说教过程显得如此急功近利,这一点在五十年代或许较为容易被接受,数十年去魅化的今天就显得粗糙、僵硬、刻板,这是时代赋予这部电影的一个严重的缺陷,在宗教性方面,这不是一部超越时代的作品。

但是在电影艺术方面,这部电影却做到了让后来者佩服赞叹的成就,当时就一举囊获十一项奥斯卡最佳,其中的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三项都是实至名归;最佳影片更无争议,即便是放在整个奥斯卡历程中也数得上是上乘之作;其余七项都是电影制作方面的奖项,最佳摄影、最佳配乐、最佳音响、最佳视觉效果、最佳电影剪辑、最佳服装设计和最佳艺术指导,充分展示了当时好莱坞的电影工业水准。电影中那种油画似的摄影风格配上男主角查尔顿·海斯顿与男配角休·格里弗斯罗马雕像一般刀刻似的脸庞,生动描绘出一副符合当代人想象的两千年以前的罗马,而始终不露真容的耶稣更是神来之笔,侧面描绘反而描绘出一种震撼人心的“神性”来,比之后来的《耶稣受难记》所展示的耶稣自身的“人性”,前者带给观众的是震撼,后者带给观众的则是感动。

电影的摄影相当精彩,配乐同样经典,采用的宗教音乐既有鲜明的宗教属性又带着强烈的史诗感,当时电影人的创作态度让人感叹,在没有如今随处可见的电脑特技的时代里,几乎完全依赖实景拍摄,为此不但搭建了极具罗马风格的竞技场等等场景,还动用多达一万五千人的群众演员,甚至为了完成马车竞赛的桥段还训练了七十八匹赛马,整个九分钟的桥段耗时三个月,而整部电影的投资在当年达到了堪称天文数字的一千五百万美元。如此严谨认真、执着坚定的创作态度和高超优异的电影工业水准,让这部电影的诸多情节广为流传,其中马车竞技一段更是足以写入影史的经典。电影剧本的撰写同样极见功力,时长三个半小时的电影能做到几乎没有多余的情节和无效的台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多数电影凑时长的东西太多、无效的废话台词太多,大多数电影人不知道怎样去细致严谨的雕琢。以今天的眼光看,这部电影的节奏确实有些慢,跟商业化以来的那些几分钟一次小高潮十来分钟一次大高潮的商业化电影很不一样,但是深入进去慢慢品味,观众的情绪一定会被创作者带着走,一定会沉浸到电影所描述的故事里去。实际上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故事是一个鲜明的“原型”模式,并由这个模式来讲述基督教如何与世俗罗马由相对抗走向相融合的历史进程,宾虚与米撒拉的冲突与对抗象征的就是基督教与世俗罗马政权的冲突与对抗,受到基督感化的宾虚最终放下仇恨、选择爱与和解则象征着基督教与世俗罗马政权的最终融合,从那以后的西方历史,既是一个西方世俗政权与基督教会势力向外扩张的历史,也是一个西方内部世俗政权与教会之间权利争夺、利益划分的历史。

那个年代还不是一个技巧风行、先锋派受到推崇的年代,这部电影的叙事手法严格按照传统叙事手法而来,并在传统框架下做到了近乎完美。世俗的一条线是重逢、矛盾、复仇、宽恕;宗教的一条线是相遇、质疑、救赎、再到最终的信仰。影片开始时占据屏幕的那副《拯救亚当》绘画中人与神伸手相牵的画面与影片结尾时背景里的《哈利路亚》这首赞美上帝的乐曲构成完美的前后呼应,共同完成并强化了影片的主题。尽管电影叙述中是两条线在平行推进,但是显然,这部电影真正的灵魂不是宾虚,而是救赎了宾虚的生命与精神的耶稣。

 

 

 

作者:楚地之石

文章转自知乎,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郑州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医生|青少年心理咨询—河南郑州福斯特心理咨询中心 版权所以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心理咨询电话0371-63310633、86172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