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8

用户名: 密码:

预约热线:0371-63310633、86172899  

本站目前有:名网友关注!

您好!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职场心态职场心态

冷暴力,一种被忽略掉了的虐待

生活有时候是黑暗的。这是我们不愿意面对却不得不接受的残酷事实。

从15年前的电视剧《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到今年4月的电影《记忆大师》,都让“家庭暴力”这一具普遍性的问题走出了遮蔽,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家暴零容忍”的观念。最近,性骚扰话题屡屡受到关注和热议,我们也看到,尽管受害者仍然承受了极大的压力,但得到的支持也在变多。

今天书评君想谈的,是另一种暴力。受害者可能没有遭遇生理上的直接侵害,却也实实在在地受到了精神上的虐待,并可能造成严重而长远的后果。法国精神分析学家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专门关注这种精神虐待想象——它被叫做“冷暴力”。比如,情侣分手后一方的纠缠不放,夫妻间过度的掌控欲望,职场上用权力让人感到屈辱……

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医学博士,法国精神分析学家、心理治疗师、被害人学专家,曾在巴黎第五大学任客座教授,专攻精神暴力行为,主要研究职场上的精神虐待,积极推动法国针对职场和家庭内部精神暴力的立法进程。

读了这些内容,你或许会发现,“虐待”离我们并不远。所以,学习如何对待冷暴力,很重要。

不起眼的精神虐待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反而像是正常现象。我们只有在身受其害时才会发现难以忍受。受虐者不确定能否获得他人理解,所以只得默默承受。

这种道德迫害一向存在,若发生在家庭里,则通常不为人知;若发生在职场上,再赶上充分就业期间,大家的容忍度会降低,毕竟受虐者随时可以辞职。但如果发生在高失业率时期,那么受虐者就会因为想保住工作而身心健康受损。有人曾对此反击和对簿公堂,如今,随着这些现象广为人知,社会也已开始提出质疑。

夫妻间的精神虐待

伴侣必须安分,不能有自己的想法

夫妻间的精神虐待常因为被大事化小为单纯的强弱势问题而受到否定或疏忽。而它足以导致受虐者无力反击、无法自卫,也否定了精神虐待中存在着暴力的事实。精神虐待的手法十分细腻,不着痕迹,旁观者容易将其解读为两人之间单纯的冲突或“打情骂俏”,实际上那是企图在精神上甚至肉体上毁掉另一个人,而这种暴力的企图有时的确会得逞。

当发现“所爱的人”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或太过依赖彼此的关系,精神虐待的冲动便会升起。

施虐者不言而喻的信息是“我不爱你”,却始终不明说,但又以间接的方式透露出来。伴侣必须安分,且不断因期待落空而遭受打击;施虐者也会防止伴侣有自己的想法,以免察觉到自己正在受虐。

自恋的施虐者令伴侣处于阴晴不定、无所适从的情境中,借以施展掌控力,让伴侣动弹不得。把伴侣圈在固定的范围内并保持安全距离,可以避免被自己害怕的关系绑住。他通过压抑和制服伴侣,迫使对方屈从于“他人的控制”,那正是他自己最恐惧且不计一切代价要回避的。在正常相处的情侣之间,即便有掌控的元素存在,也应该是能对恋情产生正强化作用的。有些案例中,一方企图压迫另一方,借以巩固自己的主宰地位。然而以自恋的施虐者为主导的情侣或夫妇,其关系可能会是致命的,因为言语攻击和暗中伤人已成为惯例,且有系统。

精神虐待的关系必须要有过于忍让的伴侣才能发展下去。精神分析师常将这种忍让解读为伴侣可从这种关系中获得某些好处,而这基本上是一种不自觉的自作自受。因为大多数案例的受虐者过去都没有自我惩罚的倾向,之后也不曾出现。这种不完整的分析是很危险的,它会加深忍让一方的罪恶感,完全无助于寻找出路、逃脱受束缚的环境。

不愿放走旧情人?

这可能是虐待,绝不是爱

虐待手法在离婚或分手时很常见,最初并不被视为病态,但因其持续重复且单向,最终都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在分手的过程中,原本隐藏的虐待冲动浮出水面,释放为狡诈的暴力,当自恋的施虐者感觉猎物正在逃走时,暴力就会登场。精神暴力不但在分手过程中不会中断,还会经由双方遗留的联系,包括子女,延续下去。

这种现象在美国称为“纠缠”(stalking)或“骚扰”(harassment)。当旧情人或配偶不愿放走猎物,而以阴魂不散的方式侵犯前伴侣的人格与灵魂,便构成纠缠或骚扰:例如在公司门外等着对方下班、每天不断打电话、直接或间接的恐吓威胁。

受虐者很少懂得利用法律自救,施虐者却靠直觉就能部署必要的操控计划。在离婚诉讼中,伴侣的虐待行为可以证明责任在对方,但是讥讽影射会留下罪证吗?原告必须以事实证明所控诉的罪名,但精神虐待的言行要如何举证?施虐者迫使配偶采取法律行动,却又以证据不足为由让形势对自己有利,这种案例非常多。法官担心自己被操控,也不清楚两方谁是谁非,就只能打安全牌,不持特定立场。

当儿童成为受害者

虐待有时挂着“管教”的幌子

《国际儿童权利公约》(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Rights of Child)认为,下列对待儿童的方式有损其心理健康:

● 言语暴力

● 虐待与贬损的行为方式

● 拒绝给予爱与亲情

● 不符合年龄的过度或不相称的要求

● 相互矛盾或不可能做到的管教指示

施暴者以间接精神暴力的方式想要摧毁的对象大多是配偶,最后却祸延子女。子女因为在现场,又不愿与被害的父母断绝关系,于是也成了受虐者。孩子被当作“那个人”的孩子而受到攻击。在这场与孩子无关的冲突中,他被召来当目击证人,连带承受所有加诸受虐者的恶意。而受虐者无法对施暴者正面抗议,就会把所有压抑的怒气发泄在子女身上。当父亲或母亲无止境地羞辱另一人,子女别无选择,只能自我隔离。他们不可能建立完整的自我,或是培养出独立思考的能力。假使他们无法靠自己找到解决之道,内心就会带着部分伤痛,而这伤痛日后还会重现。

直接虐待表现为父母有意或无意的拒斥。父母自我合理化的理由是:这么做全是为了子女好,目的是管教小孩。然而实情则是认为子女扰乱了父母的生活,因此要把孩子的内在摧毁,父母才能得救。

受到虐待的孩子会成为问题儿童。他们会令父母失望、头痛:“那个小孩很难教;他什么都学不会,你只要一转身,他就会给你搞得乱七八糟!”

施虐的父母在意的无非是孩子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孩子之所以令人讨厌,可能因为他在有问题的父母关系里所处的特殊地位(意料之外的孩子要为不情愿的婚姻负责),也可能只是他与众不同(有某种疾病或学习障碍)。他一出现就会引发父母冲突,于是他就成了必须教训和纠正的对象。

由此形成一种荒谬的循环:父母责备子女笨手笨脚,反会使他们更不灵光,距离父母的理想越来越远。孩子不是因笨拙而被贬低,而是因被贬低而变得笨拙。拒斥他的父母总会找到理由(尿床、成绩不好),来为这股暴力倾向开脱,然而暴力的成因在于孩子的存在本身而非孩子的行为。

日常生活中,这种精神暴力常见的表达方式,就是给孩子起可笑的绰号。莎拉忘不了15 年前,她年纪还小时,父母叫她“垃圾桶”,因为她胃口很好,每顿饭都吃得一干二净。后来她体重过重,不再是父母的理想女儿。父母不但不帮助她控制食欲,反倒试图加倍打击她。

有些孩子天生在某方面比父亲或母亲强得太多:太聪明、太敏感、太好奇。父母为掩饰自身的不足,便抹杀子女最大的长处。对孩子的成见隐藏着暴力的性质:“你这孩子一点用也没有。”结果孩子真的变得愚蠢、古怪、讨人厌,父母就有很好的理由不善待他。父母打着管教的幌子,浇熄了自己欠缺但孩子拥有的生命火花。他们粉碎孩子的意志和批判精神,从而使孩子无法评断父母。

不过在任何情况下,孩子感受最深的是自己达不到父母的期待,或者就只是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他们对令父母失望、让父母颜面无光、不如父母期望的那么好这些事实倍感愧疚。孩子会满怀歉意,一心想要弥补父母的自恋情节。然而这注定会落空。

职场上的虐待

忽视是常见现象

我们所谓的职场精神虐待,是指任何借由言语、表情、姿势或者文字来侵犯个人人格、尊严或身心完整的举止,以及危害此人正常工作或破坏职场氛围的行为。

虽然职场骚扰的历史与人类开始上班工作一样悠久,但是直至20 世纪90 年代初,它才因为所造成的心理伤害而被明确指出有碍工作环境、降低生产力和导致员工请假缺勤。研究职场骚扰的主要是英语系和北欧国家,并以“职场暴行”一词指称这种现象。

企业和媒体多半把焦点放在性骚扰上,但那只是所有骚扰中的一种。职场上的这种心理战包含两个要素:

● 滥用权力:经常很快暴露,令被害员工无法接受。

● 精神操控:起初较不易察觉,破坏力较大。

显然人不会因为精神攻击就当场倒地不起,但的确会受伤。每晚下班拖着疲累的身躯回家,并感到屈辱、身心受创,要恢复实在很难。

当虐待行为出现时,就仿佛打开一具所到之处寸草不留的机器。那是没有人性的过程:没有灵魂,没有怜悯,所以很恐怖。受虐者的同事无论出于胆小、自私还是单纯的恐惧,往往会与其保持距离。一旦发生这种不对称的破坏性互动,若欠缺有力的外来干预,情况只会恶化。恶性循环就此启动。

上级主管对这种事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是任凭其自由发展。即使是同级(同事对同事)的骚扰,管理阶层也倾向于不介入。问题发生后,大多会遭到忽视,直到受虐者公开反应,比如哭泣、歇斯底里或常常请假。

遭受冷暴力的后果有多严重?

退缩

一旦掌控关系确立后,两个“对立者”会退缩以避免冲突。受虐者则担心公然失和会让关系破裂,所以也会退一步忍让。

混乱

受虐者在完全被掌控后陷入混乱,他或是不敢或是不知该如何抱怨,仿佛被打了麻药,头昏脑胀,无法思考。

怀疑

受虐者会频频自问:“我做错了什么,要受到如此对待?一定有什么原因。”他需要合逻辑的解释,可是虐待行为自行发展出的过程是不合逻辑的。

压力

强大无比的内在紧张,是屈从虐待行为必须付出的高昂代价:不许自己触怒对方,对方烦躁时要安抚他,强迫自己不做出反应。如此紧绷必然会带来压力。

恐惧

精神虐待者不管有没有达成目的,都会引起受虐者不想体验的强烈感受。处于这个阶段的受虐者都表示,自己陷入恐惧状态。无论是什么情况,吓坏了的受虐者无论是否顺不顺服都不对。

孤立

受虐者在面对所有虐待行为时都会感到孤单。要如何向外人诉说自己过去及现在所遭受的待遇?

创伤

受虐者深受创伤,不知该如何继续下去。这种创伤之所以后果深远,是因为他没有心理准备,完全出乎意料,实虐者的掌控已使他无力回应。

怎么办?

一些实用的建议

我们永远赢不过施虐者,但是我们可以从自身着手。受虐者可能会为保护自己而欲诉诸与施虐者相同的手段,且这种诱惑十分强大。我们强烈建议受虐者不要自暴自弃。

1.调整应对方式

受虐者应认清虐待的过程,并明白自己负全部责任是不合理的,再来是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把罪恶感摆在一边。受虐者必须放弃容忍到底的理想,并承认所爱或曾经爱过的人的性格中显露出了对自己而言很危险的部分,所以自己必须自卫,不要为其所害。

通常来讲,有第三者在场是最好的办法。通过第三者,间接接触,可以让受虐者争取时间想出正确的回复方式。

2.行动

由于受到掌控,受虐者到目前为止一直过度委曲求全,现在必须改变策略,坚决行动,不畏冲突。受虐者的决心会逼得施虐者摊牌。

受虐者不再无力行动,他可以打破恶性循环。把危机摊在众人面前,也许因此看起来像施虐者,可是他别无选择,因为这是促成改变的唯一方法。

3.心理对抗

为了从心理上对抗虐待行为,支持是不可或缺的。有时只要有一个人表达信任,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使受虐者重获信心。真正有价值的支持来自于懂得重点在陪伴、提供帮助、不做评判的人,这种人不论发生什么事都会诚实地面对自己。

4.法律介入

有些案例只能靠法律干预才能得以解决。客观地运用法律,可以让外人看清事实真相,并向虐待行为说不。

5.在公司内求助

为及早有效地打击虐待行为,受虐者首先必须在组织内求助。若在直属单位中得不到道德援助,就必须向组织内的其他地方求援。

在企业内部寻求支援的过程中,受虐员工若是可以找到懂得聆听的人,就能脱离精神虐待,而一旦虐待行为成为既定事实,便代表受虐者欠缺这份幸运,想逃脱便会困难许多。

《冷暴力》

作者: [法] 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

译者: 顾淑馨

 

 

文章转载自525心理网,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郑州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医生|青少年心理咨询—河南郑州福斯特心理咨询中心 版权所以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心理咨询电话0371-63310633、86172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