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他人在场的独处
独处的能力以他人在场时的独处为基础。这种能力意味着健康和最终的情绪成熟。婴儿独处能力的发展,取决于他是被如何抱持的,特别是在生命的头两年。
02
自我-关联性
他人在场时独处的体验,根植于早期的母婴关系,温尼科特称之为“自我-关联性”(ego-relatedness),后来在他的著作中也称之为“客体-关联”(object-relating) 。
“自我-关联性”指的是母亲与婴儿合并(merger)在一起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母亲处于一种原初母性贯注的状态,婴儿处于绝对依赖状态。
在这个合并阶段,当婴儿看见母亲的时候,就看见了自己;而当母亲看见她的婴儿时,就会(无意识地)想起自己生命的早年时光,这使她能够识别出婴儿的需求,以至于好像她看见了她自己一样。
这就是处于原初母性贯注状态的母亲。这些生命极早期的每个时刻、日日夜夜,对于个体的健康情绪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起始点。
03
温尼科特的角度
在弗洛伊德的“原初情景”理论中,独处的能力意味着,婴儿(学步期)已经能够容忍父母亲性交这个事实了。
在克莱因的“好的内在客体”的理论中,独处意味着,好的内在客体已经被内化,并且已经在婴儿的内在世界中建立起来了。
温尼科特使用了与他们不同的角度来强调自己的观点。他舍弃了“陈旧的精神分析用语”,目的是要强调母亲与她的新生婴儿相关联的心智状态的重要特性。
04
“我是孤单的”
在对“我是孤单的”(I am alone)进行阐释时,温尼科特指出了情绪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并且一直强调环境的重要性。
“我”(I)这个词的出现,意味着个体已经被构建成为一个单元体(unit),整合已成事实。外部世界被拒斥,内部世界已成可能。
“我”阶段代表着从环境-个体的组合体中浮现出了自体(self-emergence),在这个时候,婴儿开始能够区分开“我”与“非我”了。
“我是”(I am)阶段开始出现于3到6个月,并且与克莱因的“抑郁位”和温尼科特的担忧阶段的发展有关。
这个阶段的个体,不仅拥有了自我的组织形态,而且还拥有了生活(life)。在“我是”阶段的初期,个体是原始的(raw)、无防备的、脆弱的,并且有潜在的偏执倾向。
为了让个体成功地达成“我是”阶段,必须要有保护性环境。这个保护性环境指的就是母亲,而这个母亲必须全神贯注于她的婴儿,并且有能力通过认同自己的婴儿来适应婴儿的自我发展需求。
在“我是”这个发展阶段,就婴儿来说,他们已经能够意识到(外部)母亲的存在。
“我是孤单的”,可能开始出现于婴儿6个月之后,但母亲可靠的在场必须要持续到婴儿独处能力完全建立之后。
就婴儿来说,他们能够感受到母亲的持续存在确实是极好的体验。意识到可靠性母亲的持续存在,可以让婴儿在一段有限的时间内独处,并且享受这种独处的体验。
05
增强的自体感
温尼科特认为的“本我-体验”(id-experience)指的是一种生理冲动(就像饥饿),因为母亲有能力认同婴儿,所以母亲能够对婴儿的这种生理冲动作出响应。
由环境满足婴儿需求而作出响应的质量转变了本我-体验,从而增强了婴儿的自体感。母亲满足婴儿需求活动多次重复的累积效应,能够使婴儿感受到真实和创造性地活着。
唯有在(有他人在场的)独处时,婴儿才能够探索和发现他的个性化生命。反之,一个建立在疲于应付外部刺激的各种反应上的虚假生命是病理性的。
只有在独处时,而且唯有在我们前面所描述的真正意义上的独处时,婴儿才能体验到等同于成年人的“放松”状态。
此时,婴儿才能够允许自己处于一种非整合状态、无方向状态,才能够尽情地折腾,或者才能够让自己处于一种这样的时间状态:自己既不用成为一个外界侵入刺激的应付者,也不用成为一个具有某种兴趣或运动导向的活动者。
此发展阶段是专门为本我-体验而设置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到达一种感觉或冲动的体验阶段。只有在这种设定之中,这些感觉和冲动才算得上是真实的感受和真切的个人体验……
只有在这种条件下,婴儿才能拥有一种感受真实的体验。这种大量的真实体验便构成了个体生命的基础,这样的生命才具有现实性意义,而不是无聊和无意义的。
已经发展出独处能力的个体,能够不断地重新发现自己的个人冲动,而这种个人冲动永远不会落空和废弃,因为独处状态其实就意味着(尽管看似矛盾)总有一个他人在场。
06
独处与退缩不同
独处能力不应该与退缩状态(with-drawnstate)相混淆,独处能力不能被误解为是一种退缩的状态。
温尼科特说:“事实上的独处并不是我正在讨论的内容。一个人可能被单独拘禁,而他仍然不能独处。这时他所遭受的巨大痛苦是无法想象的。”
退缩是一种孤立,就像自闭状态一样,并不利于自体感的丰富和发展,即使是感受到了真实感的存在。
因此,有些个体经常孤单地消磨大量时间,他们看起来好像已经获得了独处的能力,但就温尼科特的观点来看,有充分的理由显示,其退缩状态表明他们并不具备独处的能力。
不得不从与他人的关系中退缩的个体,从生命一开始就已经有过被环境粗野侵入的经历,并且为了保护核心自体不被侵害,个体已经不得不退缩。
那些体验到强烈孤独感、退缩、孤立的个体,曾经有过环境性侵入的经历,其原因是缺少一位可靠的、有能力认同婴儿的母亲在场,不能让其产生自我-关联性的体验。
07
精神分析中的独处
温尼科特把精神分析过程中另一个人在场时的独处能力看作一种必然的发展成就:
几乎在所有精神分析治疗当中,都会出现某个时刻,此刻独处能力对于病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在临床上病人可能表现为一段时间的沉默,或者病人在整个会谈中都表现为沉默。
我认为这种沉默不仅不是阻抗的一种表现,反而是由病人达成的某种能力。很可能从这个时刻开始,病人才在人生当中第一次能够真正地独处了。
因此,病人与分析师同时出现在一次治疗中就是一种成就。处于未整合状态、自由联想、屈服、挣扎,全部都是各种征象,它们表明独处的能力正处在一种被达成的过程。
转载自公众号精神分析读书,作者温尼科特。
文章转载自525心理网,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郑州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医生|青少年心理咨询—河南郑州福斯特心理咨询中心 版权所以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心理咨询电话0371-63310633、86172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