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体制下面临的巨大升学压力、提升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焦虑、岗位奉献与照顾家庭不能兼顾的纠结、来自同行同学的竞争性压力……来自石市专业心理维护机构的调查显示,教师群体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帮助教师平衡心态,不仅关系着教师群体的工作、生活状态,更直接关系到教师们以什么样的心态教书育人。
调查:教师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3月14日-29日,石家庄市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中心主任马宏伟针对石家庄市一中、二中、十五中、二十四中以及河北师大附中34位一线班主任教师进行了走访,结果显示,因为共性或个性原因,不少教师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其实,这次走访前我就已经有了这样的感觉,出现心理问题的绝对不仅仅是这些接受教育的中小学生,教师这一教书育人的群体也同样因为各种原因被心理问题困扰。”马宏伟告诉记者,自2007年石家庄市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中心成立以来,前来接受心理辅导的人数一直处于上升状态,这其中,接受辅导的教师数量同样是逐年递增,“虽然没有一个明确的统计数字,但是,从我们的工作量就能看出来,我以前进行疏导的老师可能一周不到十个人,现在一周都得十几个吧。目前,一线老师们的心理问题亟待关注,而且越早关注越能让老师、学生受益。”
分析:这些问题你注意了吗?
采访中,马宏伟主任也针对这次调查以及近些年的疏导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就教师们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了指导。
问题一:高考指挥棒下的教学成绩压力
案例:某高三语文教师,在新年第一次摸底考试之后,感觉身体肿胀,持续的疲劳,失眠,阶段性的高度兴奋,之后抑郁。兴奋的时候饭量很大,抑郁时几天不吃饭也不觉得饿,有时候看起来很有激情地工作,但很容易发火,易抢话。医院检查身体没病,建议休息。对于班级成绩一直稳列于学校前茅的她来说,有信心送出一定比例的大学生,获取比往届人数更多的优秀学生,但面对无法平衡的心态,她自己也十分苦恼。
建议:“走访中,老师们普遍表示只要高考成绩考核的制度存在,就存在高考压力。它既是教学动力,也是教师高度焦虑的主要来源,每月的考试、盯班很疲倦,每周只能休息一天,甚至有些高三班主任只能休息半天。”马宏伟告诉记者,像这位老师遇到的就是典型的应激反应,也可以认为是考前焦虑。通过交谈得知,一向成绩优秀的标兵式人物,更容易在内心中确定自己在高三成绩排行榜的位置,并以此作为目标保持或超越,这是一种良性的动力,但同时也有可能会产生失去这个位置的担忧。这位教师的身心反应,与高三教师明里排行、暗里竞争的现象有很大关系。而且有些学校因为一个学科的成绩会影响全体班级带课教师的奖金,也会成为一个影响因素。如何化解这种焦虑?一是将“焦虑”转化为“责任性的关注”,提高了责任心与关注度。二是将焦虑程度指标化,即将焦虑与工作事务和现象挂钩,建立条件反射,将内心的焦虑外化、现象化、事务化、情节化。三是将隐忧明确,将暗里的竞争变成公开的竞争,并将竞争目标、手段、方法、频次等具体化,公开化。四是增加心理弹性,即把高度紧张的教学生活中掺入兴奋、幽默、好奇、放松等因素。五是建议不要做过多的放松,因为过多的放松可能会泄掉紧张复习带来的高度集中状态而影响成绩发挥,但可以将放松的感受与意念,混入紧张焦虑之中,以提高应对的有效性。
问题二:来自家庭的压力
走访中,马宏伟表示自己听到不少老师反映从高中二年级开始,尤其是高三年级每天两点一线的工作,几乎全部花在学校,老人生病不敢请假,孩子接不了只能请保姆或者长辈带着,当孩子出现某种特殊问题时,对教师造成的悔恨和内疚很深。此外,住房贷款的压力是年轻教师的另一个负担。
案例:邱老师是一位重点中学的高二班主任,女儿三岁,更多时候是婆婆帮着带。每天早晨在孩子起床前就到学校,一天不见孩子,晚间能够和孩子一起玩儿,但是身体的疲惫很影响自己与女儿的沟通质量。因为每天都会有大量的作业要批改,所以总会出现矛盾,想多带孩子,可作业如山又不能不批;想多批些作业,又减少了跟孩子交流的时间,亲情被忽视,很内疚。作为教师,自己非常清楚幼儿期间母亲与孩子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心理健康基础的建立,关系到孩子与长辈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虽然丈夫和公婆都很理解,她自己对岗位上的奉献也是无怨无悔,但内疚带来的影响让她无法完全杜绝在学生管理中出现。
建议:一是设立与孩子交流、沟通与玩耍的“专属时光”,增加并提高这个专区的情感密度与活动质量。这种高质量的陪伴,会帮助妈妈与孩子建立“纯度”极高的情感关系,并内化形成稳定的关系模式。二是建立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目标与任务。比如共同目标是为了家庭好呀、有更多的爱呀,然后父母和孩子分工,妈妈负责白天教学生、晚上拿一个单独的时间批改作业,爸爸负责在妈妈批改作业的时候陪孩子玩儿,白天孩子负责快乐———制造快乐和享受快乐,然后晚间跟爸爸妈妈分享等。三是偶尔请孩子帮助自己给某一位或几位学生“批改作业”,用游戏或活动的方式讨论怎样给某种学生写批评,让孩子渐渐认同妈妈的工作性质,并“贡献智慧”。四是在与学生的交往中适当分享自己与孩子的“小故事”,让学生体会到“有情感的教师”,也帮助激活学生内在的情感生活,建立信任的师生关系。
问题三:提升教学思想与手段的压力
受访教师反映,从师范毕业后,尽管也能受到一些岗位培训,但相比于工作岗位和职业道德的要求,还是感觉高质量的培训不够,走出去开阔眼界的机会不多,那种在教育教学理论、技巧上的“解剖麻雀”式的可操作性培训更是供不应求。感觉“越来越不了解现在的学生了”,靠经验带学生越来越感觉到困难。能够听好课,简直是奢求。
案例:高一数学班主任齐老师,年过不惑,已经教过近二十年书,近期越来越感到与学生“代沟”很深,学生对现代设备的“潮”与流行语言的使用,常常令自己不明所以,常被学生笑话“OUT”。自己求学时代的价值观、世界观,与当代高中生的观念产生了强烈的矛盾、甚至冲突,有时格格不入,自己很痛苦。
建议:
一是找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做咨询,去了解自己曾经的价值观带给自己成就、成功的同时,也限制了自己思想发展,理解这种痛苦的来源是自己对理想教育的忠诚与责任,理解那种理想化的教育来自于几十年前自己对教师的崇敬与感激。思考这个理想化的教师境界也许从来没有更新、发展过,形成了自己用外在发展的事物去适应内在规则标准的现象,以致产生了内心的冲突。二
是建议老师读一些寓言或者神话类的故事,拓展、丰富并松动内在的思维规则,允许新生事物出现。三是站在心理学的角度,透视学生问题所折射出来的社会或家庭问题,寻找人格与社会更深层次的根源性-需求。
四、坚信自己对教育的忠诚与人性的维护是正确的,需要调整的是手段与技术,学习一些现代化的技术和信息是必要的。五是允许自己“再年轻一次”———在潜意识中接受自己可以变化,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
问题四:面对家庭、媒体与社会高期待的压力
少数家长对教师行为的监管、指责,使得教师不敢、不能也不愿意管理某些问题学生,但是问题学生对其他学生的不良影响又使得教师头痛。媒体、社会对教师行为与形象的高期待,使得教师愈加谨小慎微,有些教师甚至无奈表示“不干活才是安全的”。
案例:周老师是高一班主任,教语文。他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教育或转化问题学生。某学生家境丰厚,衣食富足,体现在学生身上是———他是全班物质生活的领航者。父母分居,情感不合,一个月也见不到父亲一次,长期跟妈妈一起生活,妈妈很娇宠他。高一下半学期开始谈恋爱,高二时女生“移情别恋”,该学生便在本校频繁换女朋友,老师谈话时态度良好,但不几天就故态复萌。老师请家长带孩子回家反省,孩子在家给班里其他女生或男生联络频繁,致使班级纪律与学习氛围大受影响。家长与老师发生冲突,指责老师教学不力,害了孩子,用媒体曝光威胁学校和老师。
建议:
一、邀请有经验的班主任和心理老师会诊,根据这种情况开一次或几次主题班会,直接把问题返还给“问题制造者”,从问题寻找资源,重新建构班级规则与秩序。
二、学生的问题是家庭关系紊乱的外化,建议家庭做家庭咨询,尤其是母亲情感失衡后,儿子无意识中在客观上成为丈夫的角色替代,这个关系可能会成为青春期孩子的冲突———既希望与母亲情感亲密,又逃避这种令人窒息的密度。
三、媒体或家庭认为家庭把孩子交给了老师、交给了学校,学生成为这个样子,老师和学校应该负责任,甚至威胁老师,是因为这个家庭或者这位母亲经历了被情感抛弃之后,又在面临着被长大儿子“抛弃”的险境,内心中希望让儿子留在身边,可是现实中又知道儿子注定会长大成人离开自己,这种分离焦虑引发的被抛弃的恐惧,是这位母亲面对的。把问题推向老师或者学校,可以认为是希望老师挽救自己家庭的“反向形成”,实质上是希望学校把责任担起来,同时帮助自己把问题解决掉,恢复生活与心理的平衡。三是尽可能地区分母亲与儿子的距离、边界,限制生活经费的使用,让儿子回归学校,妈妈回归家庭或工作,重新寻找和建立个人价值空间。四是建议老师学习并召开案例研讨会,详细解析学生心理成因,解析特殊成长阶段家庭的问题,以期解决同质性问题。
除了上述四个方面之外,校园安全事故压力对老师们来说也已成为比盯班更加令人焦虑的问题,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生命安全的问题,直接造成心理创伤。身边教师或学生出现人员伤亡或暴力事件,对教师的打击很大,有些教师半年都缓不过来,总觉得后怕,甚至有人想离开教师队伍。在马宏伟看来,上述几方面问题虽然不能涵盖老师们遭遇的所有心理问题,但是相信这几方面问题、建议可以给大多数老师提供一些参考。
文章转载自525心理网
郑州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医生|青少年心理咨询—河南郑州福斯特心理咨询中心 版权所以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心理咨询电话0371-63310633、86172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