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早上,窗外的雨“嗬嗬”地下着,各种婉转莺啼的鸟鸣随着雨声传入耳际。我知道户外的树木正长得葱葱笼笼。就如小儿说的:“妈妈,这棵树长高了!”是啊,在这春天里,它长得枝繁叶茂,尽管被雨水压弯了腰,可仍然遮挡不了扑面而来的勃勃生机。此刻,小儿在玩玩具,老母亲在厨房叮叮当当忙碌着早餐。我坐在房间靠窗的角落,读一本好书——《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我觉得一切刚刚好,不禁心头一喜,起身朝窗外洒落的雨笑一声。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是读者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散文集,收录了现当代许多文学大师的部分名篇佳作。有关于人物人情的,有关于人间美食的,有关于草木风景的,也有关于哲理思考的。读来兴味盎然,颇受启发。
一、人间处处有真情,此情温暖!
史铁生的《人间》是本书开篇之作,写的是一位记者采访作家,他想知道作家瘫痪后是因为什么振作起来的。作家没有正面回答,就说自己是“命运的宠儿”: 坐的手摇车是十几个老同学凑钱买的;睡的弹簧床是个街坊给做的;身上的棉裤是邻居朱奶奶做的;毛衣是生产组的一个女孩织的;上班地方的生产组门窄,一个小伙子天天背着他进去。记者不解,于是作家找出一张破旧的粮票给他讲故事。这张粮票的主人是作家插队陕西时的房东老汉,来来回回寄了两次,老人解释说作家在北京的医院看病时能用得上,作家就收了。记者惊讶不已,陕西的粮票怎么能在北京看病呢?他依旧不解,继续追问作家……我猜这位记者一定很年轻,而且是一个执着于正确答案的“规矩人”。他或许认为这些平凡的人,琐碎的事,怎么能拿到席面上,登上大报呢?
然而,生活就是平凡人伸出的援助之手撑起这温暖人间。回顾当下的疫情时代,许许多多的医务工作人员,只要国家一声令下,就能逆行而上,奔赴疫区,尽心竭力地战胜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广大志愿者们和社区工作人员都能舍身忘我,任劳任怨为群众服务。即便普通百姓,乡野村夫,听闻某地需要援助,于是,瓜果蔬菜、鸡鸭鱼肉,皆倾囊相助。正如《孤勇者》所唱:“谁说污泥满身的不是英雄?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是英雄?”正是这千百万的普通人,用自己的行动播撒爱的光芒,才让人间如此温暖动人!
二、人间浓浓烟火味,美食是最爱。
我们数千年的文化传承,对美食的热爱从未中断。提起写美食的作家,汪曾祺一定是大家公认的行家里手。读汪老先生写的美食文章,真是令人口舌生津,恨不得做他的小跟班,随他尝遍各地美食。他写《故乡的食物》有“炒米和焦屑”、“端午的鸭蛋”、“咸菜慈姑汤”,各种野味、野菜等。在这些美食中,我觉得炒米算是熟悉的。我们乡下把炒米分为蒸米和冻米。母亲通常是在下半年秋收过后,入冬时开始准备。蒸米是用粘米蒸熟后晒干,再用干净的细沙,在一口大铁锅中慢慢翻炒。冻米的原料则是糯米。这样的炒米常给小孩当零食吃,尤其是用本地新产的茶油浇在炒米上加点白糖和着吃,就是儿时一至味了。来客人了,有时也会这样招待。也有如汪先生所写,抓一把白糖,或喜欢咸味的用猪油煎嫩荷包泡着开水吃。还有一种是用家里熬的红薯糖加些花生米把冻米拌匀做成糖饼果子,又甜又脆。这种“糖果子”,也常被大人当作送礼的佳品。可惜,现在市场上卖的远没有以前的味道好。
除了汪先生提到的美食,我们还可以了解到梁实秋爱喝茶,周作人喜饮酒,郑振铎乐宴趣。读大师们的散文,真如跟大师们随行一样,长了不少见识。
三、山山水水,一花一叶,皆是深情。
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为世人所仰慕,被名家竞相收藏。季羡林先生游富春江,也连连感慨:“今天在富春江上,我丝毫也不会有什么落寞之感。正相反,我是越看越爱看,越爱看便越觉得幸福,在这风物如画的江上,我大有手舞足蹈之意了。”江吴胜地的山水之美绵延数千年,依然令人沉醉。
汪曾祺先生在《人间草木》中说:“山丹丹长一年,多开一朵花。”如果我们去数一棵山丹丹开花的数目,就能知道它的年岁,这是不是很有趣?老舍先生的《养花》有乐趣,朱自清先生的《看花》也很有意思,说是在北平看花,得赶着去看,因为春光太短,要是没赶上,花就落了。
这本书装潢素朴淡雅,适宜带在身边闲读,你值得拥有。
作者:三月末
文章转自知乎,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郑州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医生|青少年心理咨询—河南郑州福斯特心理咨询中心 版权所以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心理咨询电话0371-63310633、86172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