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利性偏见:和谐人际关系的“绊脚石”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见这样一些人:他们在为人处事的过程中,总是会朝着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向前进,成则理所当然、洋洋得意,败则怨天尤人、拼命开脱。在人际关系中,他们通常会以严苛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却用宽容的态度来对待自己。
澳大利亚一位心理学家曾对某公司高管进行过自我认知度调查,结果发现:90%的高管对自己的成就评价超过对普通同事的评价;其中,86%的人对自己工作业绩的评价高于实际的平均水平。在奖金发放方面,当他们的奖金高于平均水平时,他们认为这是自己应得的;而当奖金低于平均水平时,他们却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
事实上,这是大多数人的“通病”。这种“不自觉地夸大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忽略对自己不利信息”的认知,就是心理学中的“自利性偏见”,也叫“自我服务偏见”。
“自利性”偏见是一种归因错误,它影响着个体在归因时的认知方向,导致个体无法客观地认识自我与评价他人。而由于无法正确地归因,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在各种关系中形成无法和谐相处的“绊脚石”。
在夫妻关系中,男女双方的矛盾多起源于此。通常情况下,夫妻双方在产生冲突时,会直觉地认为“都是TA的错,我很委屈”。如果分别与他们沟通,得到的答案通常是一样的,那就是“我已经做得很好了,是TA不好。”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子女的关系亦起源于此。但是,相对于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中的“自利性”偏见则更倾向于父母对子女的单方面归因。在孩子表现优秀时,父母通常会认为自己教育得好;而当孩子表现较差时,父母则会认定是孩子不够努力。
在普通的人际关系中,“自利性”偏见则更加明显。如上下级之间的相互抱怨,同事之间的互相推诿,以及合作者之间的彼此争论等,都是无法正确而客观的归因所形成了“绊脚石”。
为了清除和谐人际关系中的这块“巨大绊脚石”,我们需要改变自己的归因模式,调整自己的错误认知,更加客观地评价自我与他人。
在人际关系产生矛盾冲突时,一方面,先寻找自己的不足之处,并看到他人的优势所在;另一方面,可以介入第三方共同讨论,以期达到更客观的结果。
古语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有错时先省己,有功时先及人,则“自利性”偏见之绊脚石可除,人际关系自能和谐如一。
文章转载自525心理网
郑州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医生|青少年心理咨询—河南郑州福斯特心理咨询中心 版权所以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心理咨询电话0371-63310633、86172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