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焦虑
只有两类人不会感到焦虑或紧张,考300分以下的,与稳定考600分以上的高考生。
而容易感到焦虑的考生,就位于这二者之间,他们在考前会感到莫名的焦虑,也许是因为知道自己的水平,还不足以应对高考。
特别是,在最近模考中失利的学生,一次比一次考得差,他的焦虑可能会翻倍。
但我们要知道,适当焦虑是正常现象,毕竟三年的努力就为这一次考试。
但若是成天胡思乱想,甚至引发失眠,就不太对劲,它既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反而会拖累你的正常水平,影响发挥。
其实,解决方法很简单,自我诊断,摆正心态。
先找到焦虑的源头,是对某个科目,还是高考前某次考试;是觉得自己太差,总是粗心大意,还是对努力很久仍不见效果而感到沮丧。
这事就只能靠你自己,旁人也帮不上忙。
最后这二十多天,你能保持手感,稳定发挥就够啦,也别老想着弯道超车当黑马的事,这事儿万中无一。
若是知识点与题型还有漏洞,抓紧时间去修补,不纠结还有多少没补上,能补上一个算一个。
都到这时候了,疯狂刷试卷,意义似乎也不大。或许,你还可以考虑给自己换一下脑子。
笔者提供一个思路,语文可以找考公资料,数学去找点竞赛题,英语找四六级的资料,挑自己擅长的科目行动,或许可以将备考格局打开。
以数学为例,可以找一点新题目来做,去写小学、初中数学竞赛,如学而思-思维创新大通关、数学培优新方法,看看能否利用高中数学实现降维打击。(年级越高,难度越大,通过目录可选择适宜的难度)
不要小瞧这些题目,它们本质上与高考考察的底层逻辑相通。
如递推、类比、设而不求等皆是高中常见的数学思维。万一写不出来也不丢人,毕竟它也是竞赛题,至少可以增长见识。
若你觉得简单,那就直接上难度,去写高中数学竞赛,当然,有这实力的也不会感到焦虑啦。
如果你就是感到太累了,想休息,那就找个时间段放空自己,去打一局游戏或者在操场上酣畅淋漓的跑个两三公里,都可以适当缓解焦虑。
二、高考
高考,确实是人生前20年的一个关键节点,它是对我们前十二年所接受教育的一项检测,检测一个人长期的专注力与学习力。
后期具有同等地位的机会窗口有:第一份工作、婚姻。
甚至,专业的选择也很关键,因为它会直接决定你的第一份工作。
前几年不是流传这样一句话嘛,“选择大于努力,考得好不如选得好。”
因此,高考其实没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重要。
更何况,大学早已经腐朽不堪。
这不是笔者所说,而是基本已形成共识,凡是上过大学的,可能都会有如此感受。
2008年,一群上海交大的本科生自发在网上发了个帖子——《上海交通大学生存手册》,其中的惊世警言,如今看来,这简直是预言。
国内绝大部分大学的本科教学,不是濒临崩溃,而是早已崩溃。在此,我无意争论是否复旦、中科大、或者清华、北大是否比我们崩溃的更少一些——这种争论是没有意义的。我只是看到了无数充满求知欲、激情、与年轻梦想的同学们,将要把自己的四年青春,充满希望与信任地交给大学来塑造。这使我心中非常不安。
在当今流水线式的教育体制下,我们就像廉价的零件一样被生产出来。因为数量巨大,没人会对每一个人的教学质量负责。
最终获得的大学文凭,更像古代的通关文牒,通过它可以接触更高的平台,而非逆天改命。
毕竟,如今已非上世纪80、90年代,大学生早已经不是天之骄子,学历已然通货膨胀,就连留学生也受其影响,跌落神坛。
其实,在大学更重要的是给自己一个发展的平台与缓冲时间,它所带来的长期收益,可能会远超大学文凭。
况且,如今的大学,管得也越来越严,俨然高中化,越是差一点的大学,把学生管得越严。
如此做派,怎么能让学生获得成长,放心地走向社会?
三、结语
今天是5月14日,距离高考还有23天,不管最终的结局如何,我们终将迈向新的人生阶段。
尽量以平常心对待,力求做到最好,将来不后悔就行。
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与努力的意义。
高考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阶段,无论结果如何,都不会决定你的一生。
最后,引用一句话作为结尾:
“高考,无非就是很多人同时做同一份试卷,然后决定去哪一座城市。最终发现,错的每一道题都是为了遇见对的人,而对的每一道题,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高考加油!
作者:数海碎片
文章转自知乎,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郑州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医生|青少年心理咨询—河南郑州福斯特心理咨询中心 版权所以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心理咨询电话0371-63310633、86172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