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7/12

用户名: 密码:

预约热线:0371-63310633、86172899  

本站目前有:名网友关注!

您好!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

探寻高二女生的心理“怪病”

“李老师,您救救我的女儿吧!我女儿得了一种怪病,我跑遍了全市的大、小医院,甚至连农村“跳大神的”那里我都去过了!可是全都不管用,市里一位大夫说可能是心理问题,我这才通过朋友找到您的电话,如果您能救了我女儿,我花多少钱都行!”电话那头,一位母亲急得有些哽咽! 

咨询室的门被推开的时候,出现一对亲密无间的母女,娘俩有说有笑,这是上午电话里那位焦躁的母亲吗?我心中当时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今年17岁的玲玲,是当地一所重点高中二年级学生。父亲是一名校外补课老师,母亲在事业单位工作,她是家中的独生女儿!今年寒假开学的时候,玲玲得了一次重感冒,在家里呆了半个月,好像还没好利落就上学了。没过几天病情反复了,玲玲又在家呆了一个星期。从此之后,玲玲经常出现不明原因的头晕头疼、胃口不好、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而且经常浑身疼痛、难受!莫名其妙的怪病,也影响到了孩子的学习,玲玲这次考试成绩从年级的40多名下降到120多名。

暑假开学就要高三了,女儿这种体弱多病的状态,如何应对明年的高考?感到问题严重的母亲,刚一放暑假就带着女儿到处寻医问药:上至天津市里的第一中心医院,下至乡间的个体小诊所,都查不出女儿的病因。最后市里的一位专家怀疑玲玲是心理问题,建议妈妈带着女儿去看看心理医生。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家庭问题的投射。根据我的咨询经验,年龄越小的来访者,我越会把咨询重点放在家长身上。对于陆续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我会把咨询的重心逐渐转移到来访者本人的身上,但是家长是否需要和孩子一起参与咨询,我要充分尊重来访者的自己的意愿!我于是询问女儿:“在咨询中,是否希望母亲在场?”女儿说没问题,他们母女之间没有秘密(我当时心里又打了个问号,这么大的女儿了,母女之间竟然没有秘密?当时给我的感觉这个咨询可能有些难度!)。

“那你对这次咨询的期待是什么呢?”我想试探一下玲玲的咨询目标。玲玲一脸无所谓的样子:“就是身体有点不舒服,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问题,也没啥想说的!”

如果女儿坚持不开口,那我们的咨询就可能走进死胡同。为了避免尴尬,我转头看着玲玲的妈妈。此时的妈妈的神情显得有点凝重:“女儿从小体弱多病,可能跟从小缺乏父爱有关,而自己又比较强势,丈夫像个小孩一样没有家庭责任感!”母亲对丈夫的抱怨,引发了我的职业好奇,这里是不是一个咨询的入口?我把注意力再次转到了女儿这里:“在你的眼中,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没想到玲玲闻听此言,顿时泪如雨下:“虽然我们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但是我们之间没有感情,我在心中不能接受父亲!”随后,玲玲一边流泪,一边滔滔不绝痛说父亲的种种缺点和问题:“爸爸是个自私的人,爸爸没有正式工作,是个校外补课教师,虽然挣不了多少钱,但吃穿都是名牌,而且还经常花母亲的钱去满足的自己虚荣。父亲对家庭没什么贡献,去年家里买楼,父亲只借来了两万块钱,而且其中的壹万块钱还被父亲买了手机……

在女儿倾诉的过程中,我心中有一个异样的声音冒出来:“这是一个17岁的少女对父亲的应有评价吗?” 我似乎听到女儿是在为一旁的母亲发声!

我偷眼观察了一下那位母亲,似乎很委屈!但只是在一旁静静的倾听!最后只说了一句:“她爸爸从来不会欣赏女儿!” 在这个过程中,给我一个错觉:女儿倒像一位母亲,在不停地抱怨丈夫的种种不是,而母亲却像一个受伤的孩子,静静地躲在母亲的身后,等待着母亲给自己拔闯。

在感觉这对母女角色颠倒的同时,我还感觉到这个家庭结构的不正常:一个健康的家庭结构大体是一个倒置等边三角形的关系,而在这个家庭关系中,好像这对母女形成了一个紧密的联盟,而男主人被严重边缘化了、孤立化了, 似乎成为了这对母女共同的“敌人”。

接下来,女儿开始诉说内心的胆小和恐惧,开始诉说自己需要爸爸的时候,爸爸不是不在身边,就是在一旁“嘲笑”她,还会说些“风凉话”,这让她特别伤心!

小时候,让玲玲记忆深刻的两件事件:一件是小时候医生给自己打针时,自己特别害怕,可每次只有奶奶和妈妈在场,一个人哄自己,一个人帮着按针眼上的药棉,唯独不见父亲的身影!二是在自己上五年级时(12岁),自己得了阑尾炎要动手术。当时自己恐惧得不得了,她曾听说邻居有一位女孩由于手术时,因过量使用麻药疯掉了!还有,她对面病床上的女孩,父亲整整陪伴了她七天七夜。可自己的父亲,在她住院半个月期间只来过两次,而且话也没说几句就走了,从那时她开始怨恨父亲!

我问女儿:“如果你打针时,有爸爸帮你按住针眼,或在你手术抱抱你,你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吗?”我试图打开更大的对话空间,进一步探索玲玲内心的情绪情感。

然而玲玲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瞬间使我们的咨询出现逆转和跳跃:“没有什么不一样,一个人失去了一颗大树,就可能得到一片森林!虽然自己缺少父爱,但这让自己遇到事情更独立,更勇敢,缺少父爱还给自己带来了很多正向的影响。”对话方向的突然逆转,让我觉得:玲玲的内心好像有两个截然相反的人格! 

刚才的玲玲,像是母亲的代言人或传话筒,而此时的玲玲似乎才是她真实的自己!“一个人要懂得感恩,不能轻易判断一个人的好与坏!”这些话是从玲玲的嘴里说出来的吗?我真的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我问到:“这个评判标准,是否也适合你的父亲呢?”玲玲淡定地说:“当然!细想起来,父亲对家里也是有贡献的,前些年爸爸补课也赚过不少钱,爸爸给其他孩子补课,每次叫上我一起参加,今年母亲和自己过生日,父亲都送了礼物!” 

咨询进行得出乎意料地顺利,这是真的吗?我猜想,虽然玲玲是被母亲带来求助的,但是玲玲在来之前,已经对自己和自己家庭的问题,做过了无数次的思考和探索。进入青春期后,玲玲慢慢有了独立观察和思考能力,逐渐发现父亲并不像母亲说得那样一无是处!

玲玲的“怪病”,除了跟她的性别、年龄段和成长经历有关外,还和当下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密切相关。从玲玲的自身特点而言,正处于自我发展重要阶段的玲玲,对父亲权威感、崇拜感的确立,直接影响着她自我价值感的建立。在中国传统“官本位”的社会文化角度来看,社会地位高、收入相对稳定的母亲似乎成为家里的“顶梁柱”,而社会地位低、收入不稳定的父亲,不论是家里,还是社会上,极容易被边缘化和弱化。传统社会文化中,关于“丈夫”和“父亲”角色的思维定式,对这个家庭的夫妻关系和父女关系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再加上母亲从小的裹挟,这让正处于自我探索阶段的玲玲,内心世界充满了纠结和痛苦,虽然百思却不得其解,因为目前她还没有建立起反思社会主流文化的能力。

她目前缺少的是一个倾诉自由思想的空间,以及一个能真正理解、支持她的人。

随着我们对话空间的不断打开,玲玲逐渐露出了轻松的微笑。为了强化咨询效果,接下来,我准备对咨询做一下了量化评估:“在我们访谈开始前,你对父亲好坏比例的评价是多少?访谈后有没有变化?如果有的话又是多少?”

此时,我感觉到对话氛围的轻松:“访谈前,爸爸在我心中好坏的比例是1:99:访谈后,我觉得爸爸的好坏比较已经变成40:60了!我觉得好奇怪,我怎么突然之间对爸爸的态度有了如此巨大的改变?”

是的,我也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我突然想起后现代一位心理学大师的一句话:“当压抑在心底的声音一旦被人听到,整个人就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其实在后现代心理咨询中,咨询师能做的事情真是少之又少,因为问题的答案在来访者的手上。作为咨询师,我们能做到的除了好奇、还是好奇!在好奇中去倾听,在好奇中去探寻,在好奇中去理解,在充分尊重和平等的对话中,同来访者一道,去创造一个全新的生命故事!

第二天晚上,那位母亲微信中写道:从昨天晚上到今天一整天,女儿感觉很好,以前那些不良情绪和身体上的不舒服一下子都没了! 

玲玲在回复的家庭作业写到:“爸爸是个单纯的人,我只是不知道与父亲用什么方式沟通?虽然我目前还没有完全原谅父亲,但我愿意不断努力地去尝试!”。

文章转载自525心理网

郑州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医生|青少年心理咨询—河南郑州福斯特心理咨询中心 版权所以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心理咨询电话0371-63310633、86172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