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种抑郁症。
01、一种是经常哭泣,回避社交,经常一个人待着,做什么都没有兴趣,隔老远你都能感受到他(指代所有性别)的痛苦。
02、一种是表面像没事人一样,跟你在一起工作生活,你没觉得对方有什么问题啊,突然有一天就传来他自杀了的消息,你很震惊。
这两种抑郁症背后的内核都是一样的,但表现形式差别很大。第二种抑郁症更具有隐蔽性,网上有人起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名字,微笑抑郁症。
抑郁症的情感底色是悲伤。普通抑郁症的人可以展现出自己的悲伤,他们在人前流泪哭泣;微笑抑郁症的人不允许自己悲伤,他们想让自己快乐起来。所以他们去看喜剧电影,看脱口秀。但一个人内心的悲伤,无法通过快乐来缓解。开心的人从喜剧里看到的是搞笑,悲伤的人从喜剧里看到的是背叛、出轨、欺骗。喜剧电影让开心的人看了更开心,悲伤的人看了更悲伤。快乐和悲伤都是人正常的情感,健康的人不是没有悲伤,而是他们的悲伤不会凝固,像水流一样很快就流走了。
比如,他可能会变得非常理智,像一个机器人一样。他思维敏捷,条理清晰,知道事情该怎么做,知道怎么利益最大化,能给出很多建议。但你觉得离他的心很远,他明明就在你身旁,但你就是感觉不到他,接近不了他。他可能会变得非常开朗,整天笑嘻嘻的,尽可能掩饰自己的悲伤。这是一种反向形成,用相反的情感表达真实的情感。长此以往,这种有意识的掩饰就变成了下意识的习惯,那时,微笑就成了他的面具。
一个人一旦有了不能悲伤的禁忌,他的思维和情感,头脑和身体就分裂了。他的内在没有整合,内耗严重,很多精力被消耗,工作能力、社交能力等现实生活的能力不同程度下降。他虽然一直在微笑,但他感觉不到快乐,整个人的状态很疲惫,对事情没有什么热情,得过且过。就像五月天的歌词所说的:“你不是真正的快乐,你的笑只是你穿的保护色。”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他不能允许自己悲伤呢?
因为对他来说,敞开自己的悲伤是危险的。敞开自己的悲伤以后,如果能被人接住,悲伤就能被转化,人会觉得亲密、通透、舒畅;如果不能被接住,悲伤被堵住,那就是低自尊的、难过的、危险的。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有这样的认识:悲伤是负能量,是不被欢迎的;哭泣会打扰到别人,别人会不喜欢;软弱会受到攻击;消极遭人厌。。。
这些潜在的信念,来自于他们的早年经验。
小时候,当他们的感受自然流动的时候,父母不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负面感受,只能表达快乐啊、开心啊这样的正面感受。当他有软弱和悲伤的表现时,父母会想尽办法阻止他。01、强行禁止:别哭了,再哭我打死你。02、婉转禁止:走,我们去游乐场玩;看,那是什么,那是宝宝最喜欢的玩具呀;看会动画片吧。当这些话重复一千遍、一万遍的时候,他们就忘记了自己还有悲伤,还有脆弱。即使知道,也不愿意表达出来。表达出来干什么呢?千万次的失望背后,是一颗冰冻的心。但你要知道,你现在长大了,你不再是过去那个小时候的自己了。在这个广袤的世界里,总有人愿意接纳你的悲伤,总有人愿意承接你的脆弱。
肯定不是所有人都能分享你的悲伤,但你也不需要那么多人,你只需要跟几个人建立亲密链接,一辈子都够了。当你觉得这个世界上找不到人理解自己时,你要看到,也可能是你失去了分享悲伤的能力。如果你一直不愿意分享,摆出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姿态,自然会失去很多和别人链接的机会。同时你要看到,父母有他们的局限。他们成长的环境比我们差,得到的教育比我们少,他们可能也被他们的父母教会了不能表达悲伤。如果父母不能允许自己悲伤,就不会允许你悲伤,就会安慰你别悲伤。当你悲伤的时候,如果你不能允许自己悲伤,你就无法表达悲伤。这时候,悲伤就成为了禁忌,无法流动。
当你所有的感受都能自由流动,你才能找到真正的爱和滋养,找到活力,找到你自己。
愿你的快乐和悲伤都能流动起来,都有人能分享和承接。当你快乐的时候,你把快乐分享给他,他承接到你的快乐,快乐就加倍了。当你悲伤的时候,你把悲伤分享给他,他承接到你的悲伤,悲伤就减半了。
文章转载自铃音心理郑州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医生|青少年心理咨询—河南郑州福斯特心理咨询中心 版权所以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心理咨询电话0371-63310633、86172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