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结束到录取工作终结这段时间,往往是许多考生心理问题的“井喷”期。
高考结束了,备战已久的学生从心理上并没有真正放松,随之而来的是考生的种种心态变化和行为表现,这尤其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关注。考生该如何应对“后高考心理”?
“后高考心理”不容忽视
一位家长反映说,自己的孩子高考结束后,这两天蒙头大睡,一言不发。他非常担心孩子的精神状态。
北京101中学的解同学说,“现在特别茫然,高考前所设想的各式放松的行动都没有兴趣去做,看一天电视也不知道演的是什么。”
也有人采取彻底放松的方法,通宵达旦地上网、K歌,卖掉高中的所有课本或者将其烧掉撕掉,以获得一种“解放了”的感觉。家长们觉得孩子高考前压力大,也就任其自然。
高考结束与被高校录取前这段时间,通常是考生心灵的“真空期”。这是因为在等待“能否被录取”的漫长假期中,考生既要承受因考试成绩和自己预期有较大差距而产生的焦虑和自责,又要承受因等待录取而产生的心理煎熬;既要面对前途命运的莫测,又要面对来自周围人的各种询问。这些都会让刚刚摆脱高考压力的考生继而进入另一个心理压力期,也就是所谓的“后高考心理”期。
高考后成绩公布前是考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发期。在高考结束到入学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考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峰期共有三个:第一个是高考结束时,第二个是录取结果公布时;第三个是刚入学时。而考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无聊心理、焦虑自责心理、绝望心理、迷茫心理、放纵心理等。
专家支招调整心态
面对这种“后高考心理”,考生们如何才能正确应对呢?
考生高考结束后,可以适当保留一段时间复习期间的生活和作息规律,利用这段时间对中学时代的生活进行一个总结,对未来的大学生活进行一些“设想”,都是可以让考生能够平稳度过高考后的时间。学生家长也可以带孩子外出旅游,或在确认安全的情况下允许考生结伴外出。他介绍说,“我自己在高考结束后,在家里抄写一些经典名著,既让心态平静,又看了平时没有机会看的书。”
应该认识到人在情绪处于低落时,往往容易低估自己的实际水平。在处理方式上,第一不要怕别人说;第二要调整心态,学会主动和别人沟通,把自己负面的情绪表达出来,和父母、亲朋好友沟通。另外,还可以做一些自己有兴趣的事情分散一下注意力,让自己重新找到价值感。一定要摆正心态,在填报志愿的问题上,要实事求是,避免期望值过高,更不要抱侥幸心理。考生可以征求老师及往届生的意见。考生还可以根据自己大学所选的专业,进行提前预习;也可以走出家门,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已经就读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对外汉语系的杨文翰说,“高考后出现短暂的这种心理是正常的,但如果一直处在这种状态中走不出来就需要寻求帮助。”他去年高考之后也有一段时间的“混乱期”,但很快就稳定了下来,与父母一起给自己做了进一步的人生规划,报考了大学英语四级的考试。
家长、学校、社会共同疏导
我不希望媒体把高考后的这种暂时性‘混乱’状态过于渲染,甚至制造出什么‘某某症’。社会、媒体可以组织高考后如何平稳度过这段时间的讨论。”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对于高考考生的心理调适很重要,相关媒体应该理性看待这一话题,多给考生们一些疏导和建议。
考后父母的态度对考生心态的影响相当大,有时甚至远远大于成绩本身,所以家长也要适时调整心态。崔永华说,“家长应该充分发挥‘避风港’的作用,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避免与孩子谈论高考、成绩等敏感话题。要理解孩子的情绪和内心感受,给孩子提供适当的机会和途径,发泄出他们心中的情绪,并及时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了解学生的是老师,最容易解开学生心结的也是老师。根据学生的成绩到学生家里去家访,关注他们的精神状态。有的老师也会在考试结束后把自己的学生们约出来,去公园谈心啊,去KTV唱歌释放压力啊,都是很好的方法。学校每年也会组织宏志班的学生考试后给学弟学妹介绍经验。”高考后常见心理问题有哪些?考生和家长该如何调整?一起来查收高考后心理调适指南。
一,高考结束后到成绩放榜前的过渡期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心理状态
1、放纵型心理
认为高考结束便意味着苦日子熬到头了,得好好犒劳一下自己,弥补自己多年来的艰苦奋斗,有的考生一睡好几天,有的一连玩几天几夜的网络游戏,甚至有些考生还就此染上一些不良习惯,严重的还会误入歧途。等进入大学后,因暑假的过度放松,而跟不上大学紧张的学习节奏。
2、焦虑型心理
考后焦虑型心理也比较常见,许多考生在考后会出现患得患失的状况,尤其是那些平时学习成绩还不错的考生。他们往往期待值比较高,但在等待放榜的日子里,由于不确定性而变得焦虑。这种焦虑对于那些心理素质弱的考生,还会持续加重。比如有些高考学子会出现由焦虑到失眠,再从失眠到抑郁等。尤其高考后父母对自己的生活学习要求的变化,大家期待的眼光都放在分数上时,这种感觉更明显。
3、抑郁型心理
表现为吃不好、睡不好,情绪低落,有些还伴随出现强迫思维强迫行为,自怨自责。有的人甚至由于性格突变暴躁,让人觉得难以理喻,与家人争执中情绪一触即发。
4、迷茫型心理
考生从原来紧张的高考学习中一下子放松下来后,会出现一种虚无、无所适从的真空状态。考生往往美美地睡几天,把长期缺失的睡眠补一下。但过了几天,却发觉自己无所事事,心里空空的,茫然不知所措、百无聊赖,一下子就失去了目标,找不到自己的方向,甚至将这种心理带到了大学。
二,高考后如何调整心态?
一方面,同学们需要积极调整心态,合理改变生活方式,不过度放任,拓展兴趣爱好,保持健康规律的生活作息;同时积极规划未来发展方向,利用好“最长”的暑假,为大学生活做好准备工作。
另一方面,家长朋友们也需要特别关注孩子“考试后、分数公布后、志愿填报时、录取后”4个阶段的心理动向,及时做好孩子的心理疏导工作。
考生要做的
1、注意休息,合理安排娱乐时间
考生经历了高考前的思想焦虑和心理疲劳,又承受着来自家庭、学校的压力,精神高度紧张、疲惫,这个阶段要多补觉、多休息;避免过度放纵,规律作息,尽可能不要打乱自己的生物钟。可以适当地去做运动、游玩散心。
同学们可以尝试制定暑假生活计划,循序渐进地增加娱乐项目,合理安排娱乐时间,丰富活动内容,如将听音乐、运动、玩游戏、看书、学习英语等活动结合,既照顾了兴趣爱好,又增长了知识。
2、转变想法,排解压力
高考的确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但并不是唯一的转折点。不是考不好就全盘皆输,不能只因一次考试而否定自己,要认识到高考是一种人生经历,成绩不能决定一切,调整好心态,积极面对未来的人生。
通过转变想法,可以减轻焦虑、忧虑、自责的心理负担。当紧张、焦虑的情绪来临,我们可以尝试以下一些方法进行自我调节:
回避转移法:离开令人不愉快的环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如听音乐、与朋友聊天等,令自己忘却烦恼;
积极自我暗示法:经常对自己说“我能行”,为自己加油,建立自信心。
3、多方综合权衡,合理填报志愿
建议同学们多与父母、老师讨论一下自己擅长什么、兴趣在哪里、有哪些能力特长,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去探索自己感兴趣专业或行业的发展现状、就业前景等信息,多方面、多渠道搜集信息,合理决策。此外,有的同学在选择心仪院校与专业时,可能会与家长发生分歧甚至冲突,这个时候双方都要心平气和地进行沟通,明确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家长也需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意愿。在选择未来发展方向时,不是一定要选择最热门的专业,而是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
家长要做的
1、家长要做“避风港”,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营造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既然成绩已成定局,考好考坏都不要再埋怨孩子;需要做的是要帮助孩子调整心态,积极面对,帮助孩子选好志愿和规划未来,给孩子前进的信心和勇气是非常重要的。要引导孩子规划未来的人生,家长和孩子可以充分交流、探讨;家长要为孩子树立榜样,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做到,陪伴孩子度过一个充实的假期。
同时,也不要从考前“什么都管”的极端,走向考后“什么都不管”的另一个极端。保持亲子沟通非常重要。除日常生活、心理方面的关爱以外,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探讨关于社会、行业等的一些发展趋向。比如,共读一本书,读完一起交流,这也是一种引导。让考生不再停留于当下,开始自我学习、展望未来。
家长一定要发挥好“避风港”的作用,做好心理疏导。考试已经结束,回忆太多过去的事情只会增加考生的负担,家长要尝试温和理性地进行沟通;善于沟通的家长会设身处地,看见孩子的不容易,利用等待成绩的这段时间,帮考生寻找一些兴趣爱好,让他们的身心得到放松。
2、志愿填报,充分尊重孩子意愿
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首先以尊重孩子的真实意愿、兴趣为先。可以一起来分析考生在专业、职业领域的优劣势,有商有量。完整收集各类专业填报相关资料也很重要。尤需注意,这个环节家长最好不要代劳,让考生自己来完成。填报志愿事关他的人生未来,考生应更有责任意识和担当。
把填报志愿当做全家的一项重大决策,通过家庭会议等形式,围绕各自对志愿填报的想法、各种填报策略的利弊等进行交流。考生们可以用更多“换位思考”,了解父母对自己未来发展的期待和期望;家长们也要更多运用同理心,去感知孩子内心的向往和需求。大家可以一起利用网络了解高校及专业的情况,也可以通过参考教育考试院提供的志愿填报提示、一起收看高考志愿填报指导直播等,广泛收集信息、深入交换意见。
高考只是人生大考中的一场小考试,出现逆境是常有的事,逆境不等于绝境,用不着垂头丧气,应重整旗鼓,以坚强的意志和信心去跨越逆境,在人生的大道上迈出新的步伐。同时,家长也要合理看待考试结果,只要孩子努力了,不管考试结果如何,都要无条件地接受现实。高考也仅仅是人生的一个小插曲而不是孩子唯一的出路。
郑州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医生|青少年心理咨询—河南郑州福斯特心理咨询中心 版权所以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心理咨询电话0371-63310633、86172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