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教培行业的爆发,离不开中国庞大的鸡娃大军,鸡娃又反过来促进内卷。
人人都说“教育内卷”,却很少有人能把“教育内卷”这件事,掰开了揉碎了,通筋活络梳理清楚。
教育内卷的原因是什么?教培行业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才能防止教育内卷化?教育的最终目的究竟是什么?
今天这篇文章, 做到了。文章很长,但内容详实,非常推荐阅读。读完你会对“教育内卷化”建立系统性认知,文章也指明了一条“反内卷”的思路,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01
何为教育内卷?
大概是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内卷这个词横空出世,并迅速流行。它来自于一个英文词,involution,有“向内”的意思。
“内卷化”这个词在社会科学领域使用,最早的是一位华人历史学家。他在研究华北小农经济的时候使用了这个词,说中国传统农业的内卷化,就是:
随着人口增多,越来越精耕细作,但是边际效应递减,整体农业生产并没有上升到更高的层级,也就是说并没有创造新的技术、生产方式等,而陷入了一种困境:
人们投入的力量越来越大,但是产量还是不好,效益越来越低。
这个困境移到教育上来,也很恰当。
和教育“内卷化”同时流行的是另外一些热词,比如“鸡娃”“牛娃”“青娃”等。这些莫名其妙的词,都是焦虑的“海淀家长”发明出来的,然后继续增长焦虑。
如果我们用稍微规范一些的词语,教育“内卷化”可能更好理解。比如说教育的“剧场效应”:有一些人不守规则,站起来,然后所有人都必须跟着站起来,恶化了整个环境。
02
对教育内卷的误解
减负、克服焦虑这些问题,实际上指向了一个现实,就是择校、竞争,所有焦虑都来自于择校、竞争。
我认为中国的教育焦虑,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整体性、全民性的,各个阶层都在焦虑,中产的在焦虑,高收入的也在焦虑,普通老百姓也在焦虑;
第二个特点特别糟糕,焦虑从孩子的低龄阶段就开始。最初主要在小学阶段,然后下沉到了幼儿园,其实对应的就是“幼升小”和“小升初”的择校竞争。
对于这种现实,北京大学社会学者郑也夫的用词比较恰当:
他称之为“学历军备竞赛”。
用这么一个词来表达中国教育当前的现实,比一般的“择校”“焦虑”“鸡娃”等,更准确地说明了事情的实质。
为什么中国出现了那么严重的教育焦虑、择校竞争,或者说学历军备竞赛呢?
这个问题,教育界内外有很多人做过很多解释,我觉得都不是特别完满。
大家可以想到的,比如高考制度:由于存在着高考制度,而优质教育资源一直是短缺的,竞争就不可避免,越来越激烈。
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呢?我个人认为不是很有道理。
大家看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高校录取率非常之低。但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70后、80后的朋友都很清楚,那个时候小学还是正常的,小学没有那么多补课,没有那么大压力,寒暑假、节假日,儿童都是可以游戏和休息的。
而现在应届生高考录取率,大多数省份已经超过了90%(本科+专科),为什么教育机会增加了,这个竞争反而更激烈了呢?
另外一个很流行的说法叫“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论”:
因为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所以大家都要竞争,要享受最好的资源。
这个说法同样似是而非。
我们想想,近二三十年以来,哪怕近十年以来,优质教育资源究竟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毫无疑问是增加了。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在不断增加,但是入学竞争反而更为激烈。
文章转载自525心理网郑州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医生|青少年心理咨询—河南郑州福斯特心理咨询中心 版权所以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心理咨询电话0371-63310633、86172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