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4

用户名: 密码:

预约热线:0371-63310633、86172899  

本站目前有:名网友关注!

您好!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舞蹈治疗舞蹈治疗

解析关系依赖症

在中国家长身上,我们常常看到一个法则,我们称之为ABC法则。A代表家长的付出,B代表对孩子的期待,C代表对孩子的评价。


家长说,我对你这么好,一切都是为了你,甚至连命都是为你活,你应该满足我的期待,否则你就不是一个好孩子。


这个原则不仅出现在家长与孩子身上,也同样适用于夫妻、人际当中。


之所以我以家长为例,是因为近期接待了太多出问题的青少年,尤其是情感双相障碍和青少年假性同性恋者。


从全人关系心理学的角度去看,几乎都是“关系性”的问题,在关系的经验上,陷入“关系成瘾”,而这种关系成瘾最大的危害是无法建立起真正的“自我”,活不出自己,走不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为了路。


其实我想说,对于青少年来说,这个世界上到处充满了路,只是都是他人的路,想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却是难上加难。


于是,微笑着抑郁,正能量的颓废,黑白两极分化的活着,每个少年都以牺牲健康的方式陷入自救的处境。


自心理学诞生,不断研究“自我”和“关系”两大主题,对于中国人的“关系性自我”也是我个人研究的兴趣所在。然后,不能因为中国文化的关系取向,中国人的关系性人格而忽视过度关系依赖带来的危害。


特别是因中国社会转型,快速变化带给家庭的冲击,如婚姻破裂、生存压力等引发的个人的不安全感,身在其中的人们,尤如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将全部的生命价值、存在意义、生活快乐一股脑的强加给没有反抗力的孩子,或可以掌控的亲密关系。换句话说,是社会压力引发的不安,强烈得将人们推向“关系依赖”。



也许有人说,孩子和亲密爱人本身就是我们关系依赖的对象,不然哪来的亲密呢?


我并不否认适度的依赖,就如同我们大都会试图关照有困难的人,但当这种关照变成一种强迫行为时,就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了。


比如一位妻子满足他酗酒丈夫的任何需要,一位母亲为自己逃学的孩子找借口,一位父亲托人找关系使自己行为不良的儿子躲过制裁……


他们会为维持一段关系,为避免被抛弃的感觉而做任何事情。但过度被帮助的丈夫、孩子和儿子会依赖于帮助他的人,同时他们的妻子、母亲和父亲,会从自己的“被需要”发展出一种得到回报和满足的感觉。


以致于,双方都变得更加依赖这种不健康的“需要和满足”的关系圈。这就是所谓“爱的关系”吗?如果这就是爱,那么爱的后果是什么呢?是盘根错节的情感掌控,是共生共存的消耗,是固步自封僵化。


这样的关系里,没有个人成长,没有自我发展,没有适应能力,没有心理灵活性。这只是一种上瘾症,并没有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那些孩子出问题的家长,一遍遍的自检,苦逼自己去示弱,甚至放下一切为了孩子能够健康起来。


但是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经营出了问题,不愿意接受自己的“爱”会出问题。在他们眼里,爱永远都不会出错的,爱能有什么错呢?!


我们一直笃信不疑的仰信:爱是伟大的,只要愿意牺牲自已为了他人,就一定是到达了宇宙之颠,可以拯救整个地球。这个信仰,真的错了吗?没有错,只是你鸡汤喝多了。


在这个世界上,善于送鸡汤给你的人,似乎都有一种能力,就是“搅混水”的能力。有些人不具备将问题弄清楚的能力,却极具有“搅混水”的能力。


比如:爱是永远没有错的!爱是最伟大的,爱是不需要讲究方式的。因为“自我中心”是人的原罪,只要是以“自我中心”为目标的爱,都会造成关系的损伤。任何时候“自我”与“关系”都需要平衡。

说到现在,到底什么是关系依赖症呢?



一、关系依赖症的定义


关系依赖症状有很多名字,例如:共依存、共生、交互依赖、关怀强迫症、拖累症、关系成瘾症,意思是“依赖别人对自己的依赖”。


通俗一点说,就是这样的人喜欢关怀别人,不去关心别人自己就难受。更可怕的是这种人会打着爱的名义,不管别人需不需要,要求别人接受这种关怀或关心。


这种关怀有时是物质上的帮助、生活上的照顾,有时体现为语言上的忠告。总之,他们是通过让别人需要自己,依赖自己,给予别人并不需要的关怀来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心理满足。


这其实是一种情感控制,并不是真正有爱。真正的爱是建立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上,是以他人为中心,适度得给予帮助,满足他人已经明确的需求。在他人需要时的帮助胜似黄金,否则有可能是情感绑架。


从个人发展上来看,关系依赖症是一种习得性行为,是一种情绪和行为形成的封闭系统。最初“关系依赖”这个词汇是用来描述药物成瘾者的伴侣,与有成瘾症状者共同生活或与其处在某种关系(如亲子关系,伴侣关系,同事关系等)中的人。


与慢性病人或精神病人处于某种关系中的人也会呈现相似的症状。


但现在,这个词汇被广泛用来描述来自功能异常家庭的有共同依赖特质的人。既可存在于家庭内部,也可存在于人际关系;既会影响一个人建立健康的、互相给予满足感的人际关系的能力,也会传递给下一代人,影响整个家族关系。


关系依赖症不是先天遗传,而是后天发展出来的。具有共同依赖特征的人,往往建立或长期保持单向的、打击破坏情绪的、虐待性的人际关系。


事实上,功能异常家庭容易导致关系依赖症。


因为功能异常的家庭成员会遭受恐惧、愤怒、痛苦或耻辱,但这个家庭却漠视或拒绝承认这个事实。


比如:家庭成员中有成瘾症,无论是对药物、酒精、人际关系、工作、食物、性、赌博成瘾都会成为关系依赖症的基础;再如家庭成员之间存在肉体上的、精神上的虐待或性虐待或长期患病的现象,也会高概率的出现关系依赖症。


但往往是这些功能异常家庭,从来认识不到自己存在这样的问题,其成员对此闭口不提,或者不采取正视的态度。


结果是,家庭成员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学会了不去考虑自己的需要。他们变成了不去积极反抗和争取,只是消极谋求和维持生存的人。


他们发展出有助于自己拒绝承认、漠视、或避免自己负面情绪的行为。他们分裂自己,他们不去提、不去碰、不去正视、不去感受、不去相信。


功能异常家庭的成员,其自我意识和情绪的成长成熟往往受到阻碍。这样的家庭的注意力和能量,都集中在那个有问题或者有成瘾症状的家庭成员身上。


有关系依赖症状的家庭成员,典型的行为是为了那个有问题的人而牺牲自己的需要。当他们把别人的健康、别人的利益、别人的安全(感)置于自己之上,他们就与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自我感受失去了联系。


二、关系依赖症的成因


几乎所有心理流派都承认,人类早期经验,即童年成长经历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一个人的心理人格的发展,可以说关系依赖症存在着很大的家庭遗传性。


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缺乏情感抚育,没有得到生命的营养,内心的“储爱槽”就会干涸,没有内在爱的满足。(忍不住还是要提醒,这个“爱”是以他人需要为中心的乐意分享和真诚服务) 


在幼年时,父母会给孩子的储爱槽储存爱,爱越多,孩子的幸福感越强烈,孤独感越会减少,长大之后爱自己、爱别人也更多。


如果父母给予“储爱槽”的爱越少,那么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对爱的索求也越多,对别人的期待越多,并且只是追求得到而忽略对等的付出,从而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因为缺乏关怀或者遭受某种身体或心理的虐待,会导致关系依赖症的产生。


成年人为什么缔造关系依赖症?根源也往往是来自于自己的童年。比如,一个人如果在酒鬼父母的环境下长大,即使长大后他是社会精英、成功人士,但是他的配偶是酒鬼的概率相当大。


这个说法很奇怪,但是统计数据的确就是这样的。因为在他们潜意识里很排斥酗酒这类事,但是改造别人的欲望又强烈地驱使着他们,他们试图通过自身的影响去改变配偶的习惯,达到减轻或者解脱过去伤痛的目的。


表象上这是种高尚的行为,但事实上他们只是从配偶的痛苦中获得快感,达到“复仇“的目的,而在快感的背后自己又陷于对过去对现在的痛苦中,并且这种情绪强烈地影响到下一代的家庭成员。


三、关系依赖症的表现


关系依赖症状的人自我评价低,他们从自身之外寻找一切事物来让自己好受一点。他们发现“做自己”很难。有些人试图通过网络游戏、酒精、药物、尼古丁让自己好受一些,结果成瘾。


还有人会发展出强迫性的行为,如工作狂、赌博、或滥性。虽然大多数关系依赖症其表象不太一致,但是却有共性:对别人的控制欲很强,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的期望值很高。


关系依赖症状的人总会有良好的用心,他们会试图关照有困难的人,想替别人扛起责任--包括别人的感觉、想法、行动、选择、需求、幸福以及人生目标。


只有在“给予”时,他们心中才觉得舒坦;受到别人的恩惠时,反而充满负疚与不安。因此,他们常会寻觅需要自己的人,以使他们觉得有价值。


他们往往会扮演一个“殉道者”的角色,专门去满足那个“需要他”的人。他们设想别人需要自己,当付出得不到回报时,他们通常会怒气丛生;而当别人有问题时,他们也会莫名其妙地感到焦虑与负疚。


问题是,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试图去挽救和帮助那个有需要的人,这使得那个人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从而变得更加依赖这种不健康的需要满足。


随着这种依赖的增长,有关系依赖症状的人从自己的“被需要”发展出一种得到回报和满足的感觉。当关照变成了强迫性的,有关系依赖症状的人会在这个人际关系里感到别无选择,感到无助,但却无力去摆脱带来这些感觉的行为循环。


有关系依赖症状的人会觉得自己是受害者,还会被恋爱关系和朋友关系中他人的弱势感所吸引。



关系依赖症有十个特点:


1、陷入强迫模式。

关系依赖症者至少会陷入一种不可抗拒的强迫行为的驱使,这可能是当事人动力的来源。在生活中强列希望得到的东西,或者某种习惯、重复性模式已经主宰了你的生活,可能你已接近了关系依赖症。


2、未完成自我分化。

关系依赖症者受缚于原生家庭而倍感痛苦。过去的种种经历,紧紧抓住了他们现在的生活,影响有时弱,有时强;有些有益,有些可能毁掉其生活。如果今天你的心中还常听到父母责备的声音,并且频率很高,比如“你什么事都做不好!”这样的话,可能你是一个关系依赖者。


3、自我评价低和成熟度低。

自我是碎片化的,常常混乱的、不一致性的,各种行动常处于两个极端。如果你对自己经常性的不满意,在面对所谓不公正的批评,你会很快为自己辩护,加上你是否觉得自己似乎没有朋友,有可能你就是一位关系依赖者。


4、讨好型人格。

关系依赖症者们常认定自己的快乐取决于他人,自己是被动的,并且无能为力的。


5、过度负担他人。

对他人(并非不能独立的孩子)有过度的责任感,常常强烈地认为,我应该为每个人的快乐、情绪、想法、行为负责,对他人有过度的责任感。


6、依赖和独立失衡。

关系依赖症者处理依赖与独立的关系时,表现得不稳定、缺乏平衡,这种处理方法极大地破坏了他们与伴侣或亲友之间的关系,正常且健康的关系是互相扶持,我们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建立一个正常的人际关系的需要。


健康的能够互相扶持的人,一方面可以完全信任他人,对他人敞开胸怀;虽容易因此受伤,但另一方面,因为他们有完整的自我形象,所以无须他人的帮助,受伤后也能自我复原。


7、善于否认和压抑。

关系依赖症源于第一代问题家庭,但他们会真诚地为原生家庭辩解。如果关系依赖症者回忆起童年生活中的一些细节,通常是些支离破碎或无关紧要的事情,或者是已经被他们美化和修饰过的。


他们看事情一向不客观,无视情况的恶化,即使最糟糕的情况也能假装什么都没发生。


8、为无法改变的事情忧心忡忡。

他们试图控制那些超过他们控制之外的人、事、物,因此永远都有挫折感。他们常有失败的预期心理,潜意识里相信自己是个失败者,当他们展望未来的时候,只看到失望和挫败;如果不幸印证,只会更加深他们的自卑感。


9、生活非常极端。

而缺乏自我肯定是他们在生活和态度上两极化表现的另一个原因。


10、无法放弃。

不断寻找生命中欠缺或失去的东西的愿望。


综述,关系依赖症状者将“控制”或“失控”作为他们生活的全部重心。他会因为太受另一个人的羁绊,以至于他的自我、个人价值严重地受到钳制,甚至可能因为他人的个性和问题,而把自我完全抹杀了。


如果确定自己有这些症状中的几个,并且对自己或自己的人际关系不满意,应该考虑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四、关系依赖症如何治疗?


由于关系依赖通常源于童年,治疗经常涉及到探查早期童年期的问题,以及它们与现在破坏性的行为模式的关系。治疗手段包括心理教育,个人成长和团体治疗。


通过心理教育,关系依赖症能够重新发觉自己,找到造成自己困扰和阻碍的行为模式,提高觉察。个人成长方法可以使用生命线。


做一个平行时间轴,将正面和负面事件放在时间轴的上面和下面。根据时间记忆,重塑生命经验,达到建立自我边界的目标。


团体治疗主要指人际团体,通过人际模式的探讨,建立沟通有边界,情感反馈的方式,达到脱离关系依赖的目标。


关系依赖症的另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叫做“内在儿童疗法”。该疗法认为“内在儿童”是自我的“核心”本质,是一个象征,代表我们内心的存在。


但是这个“内在儿童”在养育的过程中,因为家庭、学校、规条、社会的关系而受到伤害。这个受伤害的“内在儿童”已经失去了对他自己和对这个世界的信任,也失去了他对自己的爱。理


想状态下,“内在儿童”应该可以呈现出我们的天真无邪、我们的脆弱、我们的信任、我们的生命力、我们的创造力、我们的自发性等特质,但现在这些特质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被压抑掉了,然后我们就把这个受伤被压抑的“内在儿童”带入我们的关系里面去。


恐惧、害怕被遗弃、惊吓,还有害怕被侵犯,都是“内在儿童”的基本恐惧,这些恐惧影响我们的关系和我们的生活。


通常这些恐惧都在无意识世界里,所以我们没有觉知到这个受伤的“内在儿童”,以致于我们都是无意识地在反应,并在这关系当中一再重复同样的模式,犯同样的错误,然后一再地受苦。


即使我们在身体上是成人,我们有工作、我们有家人、我们有孩子,但是当障碍来到我们的关系当中,“内在儿童”就开始出来,他所有的恐惧就开始浮到表面上来。


因此,治疗的目的是治愈这个内在受伤的小孩,再度发现我们的本质,如爱、自发性、生命力、天真无邪和信任。


原创:全人心理·潇潇
责任编辑:一只梨

郑州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医生|青少年心理咨询—河南郑州福斯特心理咨询中心 版权所以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心理咨询电话0371-63310633、86172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