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读书,我认为我是幸运的。这,要感谢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生在山里农家,也许是上天的眷顾,在学习与阅读条件不甚充足的70年代,她凭借一台小小的收音机聆听关注着这个世界。她对读书有着与生俱来的热情,用这种热情对待生命,对待生活,对待子女之教。记忆中很小的时候母亲便教我背唐诗、读画报、作摘抄……这些对我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儿时读书是兴趣,慢慢的便成了习惯,成了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读万卷书,便觉修德忘名,读书深心。
古语有:“腹有诗书气自华”,所谓的修身养性大概就是如此吧。我们生来并非带着学问和高贵的品质,淑女风范、绅士风度也是良好家教和读书领悟后的塑造。
少年时读过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主人公安利柯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学校与家庭的点滴,他的父亲是一位有着耐心与智慧的长者,对家教与修养有着深刻的理解。设身处地去教育孩子正直、善良,从生活点滴体验生活之外的宝贵知识与人情。从家庭之爱到国家民族大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把我们的情感从心底唤起。
后来再到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这是其旅美专事创作的第一部书,书中有对庄子淡泊名利的谈论,也有对陶渊明闲适自在的赞扬。品茗、饮酒、鉴石、赏雪、养花、弄月、听雨……林语堂将中国的人旷怀达观,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现出中国高雅生活的别样风情。
无论是经久不衰的名著,朗朗上口的诗词,还是意境深邃的散文,内容之物都纯粹亲切的滋养着我们的心灵,给人以力量。母亲曾说,“没有伞的孩子就要努力奔跑,不喝牛奶的孩子一样可以长大。”她用勇敢坚强,乐观阳光的态度践行对我的教育,我想那就是读书之后的平静如水,面对生活困顿的从容优雅吧。
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似乎在悄悄的改变着读书的方式,读书与修养的关系也很难体现了。以前被树立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目标也许在现代不太适用,但读书也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为了学历……小时候去串门,总是会看看同学、朋友家里的书,不管是愿意还是不愿意,总想借几本喜欢的回去靠在床头惬意的读着,归还后仍然口齿留香。当手机取代了传统书籍,当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快消式鸡汤文吞噬着我们的精神世界时,无疑是痛心的,因为浮躁正消耗着我们的生命,取代着修身养性的载体。
记得著名女作家张爱玲对生命曾有这样的解读:“我们还没有学会怜惜自己,常常散漫地对自身的生命放任自流,盲目地生存,奢侈地开支,总以为生命还很有本钱。要知道纵使大江大河也有干涸的时候,何况人的生命本是一脉细流?”这是我至今很喜欢的一段话,生命是一场无法回头的旅程,对待生命和生活的坦然、豁达都是仰仗着读书之后潜移默化的自我修养,让我们的视野和心情不再拘泥于简单的物质追求和被琐碎小事困扰。
这世上没有比读书更简单、成本更低的事了。劝读书,不是督促世人皆成为思想家、哲学家;所谓修养,也不仅仅止步于言谈举止和精神风貌,而是当我们面对人生的时候多一种思维的角度,多一种从容的选择。
去读书吧,你一定会遇见更好的自己。
作者:Dora桃
文章转自知乎,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郑州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医生|青少年心理咨询—河南郑州福斯特心理咨询中心 版权所以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心理咨询电话0371-63310633、86172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