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言:根据社会职能,我把电影大致分为娱乐宣泄类、思想灌输类、揭露阐释类以及想象表现类。对了,在这几种职能外还应再加一种——治愈类。
治愈不同于解决,后者通常是将矛盾消除,比如说《我是山姆》里当山姆碰上监护权纠纷时,刚好编剧导演就会安排上一个有良知的律师出现,帮他度过这个难关。然而,现实中有些矛盾是无法消除的,怎么办?这时治愈的功能便来了——它不会帮你解决问题,而是让你把问题看淡、看平,从而不去在乎它,将伤痛降到最低。本文来拿几部电影做例子,看看电影具体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淡化矛盾,进而达到治愈效果的。
文:野人五
编辑:Mr.Friday
图片:网络
一、《卡比利亚之夜》:宏观——转移——淡化
费里尼早期的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处处受人欺负,受人骗的女人的经历。按说这是个悲剧,它该将这个不幸的女人引向绝望。然而,到电影末端女人最后一次受骗后,绝望地走出树林时,导演让一群吉普赛人出现在她面前,进而摄影师将镜头拉高拉远,视角由主观小景别变为宏观大景别。这群年轻人有说有唱,蹦蹦跳跳,好一番热闹欢快的场面。
▲《卡比利亚之夜》电影剧照(1957)
如此一来,非但剧中受伤的女人露出了一丝微笑,连镜头前的观众也从压抑不平中释放出来,由此现实主义的残酷伤痛被达到了一种治愈效果。
二、《帕特森》:幽默——淡化
《帕特森》的治愈手法就更巧妙了,它几乎把所有的矛盾事都用一种旁观聆听的视角展现了出来,比如说男主角在上班之余听同事发的那一通生活里的牢骚,比如说男主角在酒吧遭遇的那对情侣的分手闹剧……这里表现的视角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旁观视角下产生出的“幽默效果”,它让你看待矛盾不是心情郁结、咬牙切齿,而是一笑而过。
▲《帕特森》电影剧照(2016)
这种幽默治愈方式同样也出现在主角自己身上,电影中有一出戏是:帕特森多年积攒的写满了诗歌的笔记本被撕成了碎片,这本是一件特别烦心伤感情的事情,然而,我们看后并不会痛心疾首,甚至都不会为主角感到惋惜,原因在哪呢?很简单,导演把那个撕碎笔记本的肇事者安排成了一只可爱的小狗。
这种小幽默化解了矛盾,达到了治愈效果。
三、《死囚之舞》:换位思考——慰藉与释放——淡化
比起前两部电影,《死囚之舞》(Monster's Ball)较为沉重——电影两个主角一个是从小被种族歧视熏陶出来的失去了妻子和儿子的白人警察,一个是失去了丈夫和儿子的黑人寡妇。两个濒临绝境的人该如何面对接下来的生活呢?
导演给出如下解决方法——
首先,他让警察遇上了那位刚失去了孩子的黑人寡妇,让警察感受到了黑人的痛苦,进而与自己失去儿子的痛苦产生了关联,这是一种换位思考方式。
其次,他让两个人相依偎在了一起,相互慰藉(包括情感肉体多方面的慰藉),压抑受伤的情绪得到进一步释放,最终两人摆脱了偏见,收获了爱情。
▲《死囚之舞》电影剧照(2001)
这是一部较为典型的治愈类电影,因此它跟传统的类型片结构不太一样,它简化了矛盾事件本身,在矛盾事件发生后续上下足了功夫。前些年上映的《海边的曼彻斯特》、《浪潮》也属此类。
四、《亢奋》:解剖 + 阐释 + 释放
《亢奋》(美剧)从某种程度讲是一部针对青少年的治愈类电影,制片团队在那群年轻人的行为、心理、心情渲染上下足了功夫,这种渲染几乎渗透到了视觉、听觉、镜头、表演等各个方面,其目的就是要将青少年心理问题解剖阐释出来。
▲《亢奋》电视剧剧照(2019-2020)
而解剖阐释本身就是一个治愈过程,它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身边的人。
五、《温柔的怜悯》:宗教——平静——淡化
《温柔的怜悯》讲述的是一个气急败坏、心态失衡的民谣歌手,最终受他人感化,皈依基督教,得到平静的故事。在这里我们要说的重点并不是基督教,而是一个人从信仰里得到平静,最终化解矛盾伤痕的治愈方式。
▲《温柔的怜悯》电影剧照(1983)
因此,任何一种宗教,只要能让我们得到平静,化解矛盾,那便是积极的。
六、《鳗鱼》:避世 + 冷静+ 思考 + 时间
最后这部日本电影《鳗鱼》,片中的男主角在发现自己妻子出轨后,一气之下捅死了对方,然后跑到警察局自首。
电影用了短短一二十分钟将其演完。剩下的时间呢,嗯,基本就是让主角待在牢房里,待在假释区域内冷静地思考,平静生活。当然,他不冷静也不行了,毕竟那是远离了尘嚣的地方,而时间在这里面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它本身就有稀释矛盾和疗伤作用。
▲《鳗鱼》电影剧照(1997)
仔细想想我们人生中的那些想不通的事情,那些无法化解的矛盾和伤处,在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之前,何不给自己一个能够冷静思考的空间,让时间去顺化它呢。
关注【星期五文艺】,解读电影人生。
作者:星期五文艺
文章转自知乎,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郑州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医生|青少年心理咨询—河南郑州福斯特心理咨询中心 版权所以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心理咨询电话0371-63310633、86172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