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4/27

用户名: 密码:

预约热线:0371-63310633、86172899  

本站目前有:名网友关注!

您好!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音乐治疗音乐治疗

很抱歉,看心理医生不是为了教你“怎么办”(一)

文:老K
来源:阿尔法心理研究所(she_19920130)


记得几年前,当我走近心理咨询室,被痛苦折磨不堪的我在咨询师和我询问完一些资料后,我迫不及待的问了一句:


“我该怎么办?”


咨询师笑着对我说:


“好像你很想一个答案?”


我说:


“当然!不然我来这里干嘛?”


咨询师:


“如果你想要一个答案我这里可能会有很多,可是咨询显然不是这样的,而且我也不想和你讨论答案方面的事情。”


我这个时候其实非常生气,一小时几百块的心理咨询你告诉我来这里不是给我答案,那要你干毛啊。


可是过了5年后,我自己也成为心理咨询师,我也一样延续了我咨询师的方法,而且我个人有个感觉,


总是讲答案的咨询师并不是一个好的咨询师,或许他过早给你一个答案,可能是在防御你对他不满产生的焦虑。


01

©️为什么答案不重要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知道一个人到底是因为什么动机要寻求一小时几百块的心理咨询服务?

寻求心理咨询会有如下几个原因:


<blockquote class="js_darkmode__29" data-darkmode-bgcolor="rgb(43, 43, 43)" data-darkmode-color="rgb(150, 150, 150)" data-style="font-size: 16px;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 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top: 12px; padding-right: 10px; padding-bottom: 12px; line-height: 1.5; color: rgb(80, 80, 80); background-color: rgb(248, 248, 248); border: none; border-radius: 4px; font-family: "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wenquanyi="" micro="" hei",="" "helvetica="" neue",="" arial,="" sans-serif;="" text-size-adjust:="" 100%;"="" style="margin: 8px 0px; padding: 0px 0px 0px 16px; outline: 0px; zoom: 1; border-left: 4px solid rgb(153, 153, 153); font-size: 16px; color: rgb(153, 153, 153); font-family: tahoma, arial, sans-serif; white-space: normal;">人生遇到困惑,渴望得到一些人生指导;


出现一些心理症状,诸如抑郁、焦虑、强迫等各种精神方面的痛苦;


渴望完善自身人格,达到自我成长目的;


无聊,渴望有人聊聊天


这里你会发现,除了最后一个原因外,上述三个几乎都需要咨询师充当一定程度的“导师”作用,可是寻找心理咨询如果过度依赖咨询师赋予答案,无疑是抹杀了自己人格的独立性。


短暂还好,可是长期如此的话,就会失去心理咨询的魅力与作用。


找心理医生的作用并非是为了得到他们的建议,因为你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人会给你建议(小时候父母,学龄期老师,工作后的领导),这些人不见得比咨询师的阅历差,而且他们的建议无论是从功利性角度还是情感关怀角度,赋予你的建议也不一定比你的心理咨询师的建议差。


如果你走进心理咨询内单单只是为了寻找一个答案,那未免太小看心理咨询或者太无趣了一些,虽然一个人有心理症状的时候的确需要一个答案支撑你有一个生活下去的动力。


可心理治疗的一个基本假设是,相比回避、麻痹等方法,搞明白一个痛苦是怎么回事,能帮助人获得控制感,减少痛苦程度,并使改变成为可能。


扪心自问,你寻找“答案”的动机也同样是可以在分析中探索的,据我所知,很多人(包括曾经的我自己)在找所谓的答案无非也是为了逃避痛苦,或者叫消除痛苦的目的而已。


这样只会让你离自己的实际问题越来越远,而且说句实话,这就是在浪费时间,从深层心理分析来看,或许你只是渴望有个人一直为你的人生负责而已,你并不想走出痛苦。


02

©️几乎所有的症状都有意义


我其实很想去掉“几乎两个字”,因为我认为所有的“症状”都是有意义并且是值得探索的。


不过加一个“几乎”也许会显得更加客观。


拿抑郁症来说抑郁症对当事人来说,不仅是痛苦有害的,同时也是“有利”的,因为抑郁症起到了“强制保护”的作用。


因为抑郁也是提醒他人生该慢一些,如果这个人没有抑郁,可能会像一列火车无休止运作,最终只能是枯竭而死。


有人觉得这样的理论十分可笑,从心理动力学角度来看,抑郁其实是对丧失的一种哀悼。


如果说一个人抑郁了,你让他赶快好起来,就等于剥夺了他对丧失的哀悼。


这一点从我们人类无论西方还是东方,人在去世后都会举行葬礼就可以看出来,举行这样的仪式我们会期待去世的亲友在天堂幸福永久,我不知道人死后到底有没有天堂,可是这样的仪式也是给我们时间来好好告别,好好哀悼。


国外有本书《必要的丧失》,里面谈到了我们一生中会遇到很多丧失,譬如亲人去世、恋爱失败、学习不好、丢了工作……


所以抑郁症患者来说,他们最需要的并不是马上得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和他们情绪的一种连接。


很多人问我如何帮助一个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亲属,我这里反对喋喋不休的讲大道理,而是学会静静陪着他,让他知道你在他身边就够了,同时达到不求助不帮忙的目的(有自杀倾向的人除外),我们要帮助一个人,最好的方法不是把我们认为对的东西强加给他,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到他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也就是症状也许是想告诉你一些什么,帮助你满足你自己真实的需求,这个下一点我会讲到。

文章转载自壹心理

郑州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医生|青少年心理咨询—河南郑州福斯特心理咨询中心 版权所以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心理咨询电话0371-63310633、86172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