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8/26

用户名: 密码:

预约热线:0371-63310633、86172899  

本站目前有:名网友关注!

您好!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音乐治疗音乐治疗

为什么音乐可以影响人的情绪?

1. 神经生物学的共鸣:大脑的直接对话

激活奖赏系统与情绪中枢: 当我们聆听音乐时,大脑并非只有一个区域在工作,而是一场精密的交响乐团在演奏。关键区域包括:

伏隔核与腹侧被盖区: 这些是大脑“奖赏回路”的核心。当我们听到喜欢的、特别是能带来强烈快感(“chills”或“颤栗感”)的音乐时,这些区域会释放大量的神经递质多巴胺,产生类似美食、性爱或药物带来的愉悦和渴望感。这是音乐能直接带来强烈积极情绪(如快乐、兴奋)的生理基础。

杏仁核: 作为大脑的情绪“警报中心”和记忆库,杏仁核对音乐的情绪内容(尤其是悲伤、恐惧等强烈情绪)极为敏感。它能快速识别音乐中蕴含的情感信息(如小调音阶、不和谐音、特定的节奏模式),并触发相应的情绪反应。音乐可以直接激活或调节杏仁核的活动。

海马体: 与记忆紧密相关。熟悉的音乐能瞬间唤起与之相关的特定记忆和当时的情感体验,这是音乐引发怀旧、感伤等情绪的重要途径。

听觉皮层: 处理声音的基本要素(音高、音色、响度)。前额叶皮层: 负责高级认知功能,如理解音乐结构、预测旋律走向、评估音乐价值、进行有意识的情绪调控(如选择听悲伤音乐来宣泄)。

 

镜像神经元系统: 当我们看到他人行动或表达情绪时,大脑中模拟该动作或情绪的神经元会被激活。聆听音乐时,尤其是带有强烈情感表达(如人声的哭腔、乐器模仿的叹息)的音乐,镜像神经元系统也可能被激活,让我们“感同身受”地体验到音乐试图传达的情绪,产生共情反应。

脑波同步: 音乐的节奏具有强大的驱动力量。强烈的、规律性的节奏(如舞曲的节拍)可以引导大脑的电活动(脑波)趋向同步化,特别是向与放松(Alpha波)或专注(Beta波)相关的频率靠拢。这能直接影响我们的生理唤醒水平和情绪基调,让人平静或兴奋。

2. 生理反应的联动:身体是情绪的乐器

音乐不仅作用于大脑,还直接引起身体的生理变化,而这些变化本身就能强化情绪体验:

心率与呼吸同步: 我们的心率和呼吸节奏会无意识地尝试与音乐的节奏(Tempo)同步。快节奏音乐(如迪斯科、摇滚)会加速心率和呼吸,引发兴奋、激动甚至焦虑感;慢节奏音乐(如古典慢板、某些氛围音乐)则会减缓心率和呼吸,带来平静、放松或深沉感。

激素分泌: 音乐已被证明能影响压力激素(如皮质醇)和愉悦激素(如多巴胺、内啡肽)的水平。聆听舒缓的音乐可以降低皮质醇,减轻压力;而激昂的音乐可能刺激内啡肽分泌,带来欣快感或增强耐力(如运动时)。

肌肉张力与运动冲动: 音乐强烈的节奏和律动感会刺激运动皮层,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点头、踏脚、跳舞的冲动。这种身体的参与和释放本身就能带来愉悦感(“动起来就开心了”)。反之,舒缓的音乐能降低肌肉紧张度,促进放松。

3. 心理学机制的编织:学习、联想与期待

经典条件反射: 音乐常常与特定的事件、场景或情绪状态配对出现。久而久之,音乐本身就成了这些情绪的条件刺激。例如,婚礼进行曲让人联想到幸福,特定的摇篮曲让人感到安心,恐怖片配乐让人紧张。我们一生中积累了大量这样的音乐-情绪联结。

共情与情绪传染: 音乐,尤其是人声演唱和富有表现力的器乐演奏,本身就是人类情感的一种高度凝练和符号化的表达。我们天生具有感知和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当我们听到充满悲伤的旋律或激昂的演唱时,即使没有歌词,我们也能通过声音的物理特性(音高变化、音色、强度、发音方式)识别并“捕捉”到这种情绪状态,仿佛被“传染”。

期待与解决: 音乐建立在张力与解决的模式上。作曲家通过和声进行(如从属七和弦解决到主和弦)、旋律走向、节奏模式等制造紧张感,然后通过解决带来释放和满足感。大脑天生喜欢模式识别和预测。当音乐的走向符合我们的预期(带来舒适感)或巧妙违背预期(带来惊喜或更强烈的解决快感)时,都会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应。

注意力引导与情绪调节: 音乐能强烈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将我们从烦恼或消极思绪中转移出来(分心作用)。同时,人们会有意识地选择音乐来管理自己的情绪状态:用欢快的音乐提振精神,用舒缓的音乐放松身心,用悲伤的音乐宣泄情感(情绪调节策略)。在这个过程中,音乐成为了一种自我疗愈的工具。

4. 进化与文化的烙印:声音的集体记忆

进化根源: 有理论认为,音乐的起源与人类的进化需求息息相关:

社会凝聚: 集体性的音乐活动(如歌唱、舞蹈)能促进群体成员间的协调、同步和情感联结,增强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想想大型演唱会或宗教仪式上的集体歌唱)。这种联结感本身就能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安全感、幸福感)。

求偶展示: 音乐才能可能被视为健康、创造力和生存优势的信号(达尔文曾提出音乐在性选择中的作用)。

安抚与沟通: 母亲对婴儿的哼唱(摇篮曲)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能有效安抚婴儿情绪,促进亲子纽带。这可能是音乐安抚作用的最原始体现。

 

文化习得: 音乐的情绪意义并非完全天生,也深受文化熏陶:

音乐语法: 不同文化对音阶、调式、节奏型赋予了特定的情感色彩。例如,在西方音乐传统中,大调常与快乐、光明联系,小调常与悲伤、忧郁联系。但在其他文化中,这种联系可能不同甚至相反。

语境与象征: 特定音乐类型或曲目在特定文化或亚文化群体中被赋予了固定的含义和情绪联想(如国歌代表庄严,哀乐代表悲痛,特定流行歌曲代表某个青春时代)。

个人经历: 个人生命中与特定音乐相关联的重要事件(初恋歌曲、毕业舞会音乐、亲人离世时听到的歌)会赋予该音乐独特而强烈的个人情绪色彩。

 

总结:一场身心灵的共振

音乐影响情绪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一场发生在多个层面的、动态的共振:

神经层面: 它直接“拨动”我们大脑中掌管奖赏、情绪和记忆的开关(多巴胺、杏仁核、海马体),并可能引导脑波活动。

生理层面: 它驱动我们的心跳、呼吸、激素分泌和肌肉活动,让身体状态与情绪基调同步。

心理层面: 它通过条件反射唤醒记忆与情感,通过共情让我们感受表达者的心境,通过制造与解决张力满足认知期待,并成为我们主动调节情绪的工具。

文化进化层面: 它根植于我们作为社会性物种的进化历史(凝聚群体、安抚后代),并被特定的文化规则和个人经历所塑造,赋予声音符号丰富的情感内涵。

因此,音乐之所以能如此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情绪,是因为它巧妙地绕过了理性的层层过滤,直接与我们最原始的神经生理结构对话,同时唤醒我们丰富的个人记忆和文化经验,在身、心、灵的各个层面引发共鸣与回响。它既是一门精密的科学(作用于我们的生物硬件),又是一门深邃的艺术(承载着人类共通的情感与文化密码),是刻在我们生命底层的、理解与表达情感的通用语言。

 

 

 

作者:rrdmx

文章转自知乎,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郑州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医生|青少年心理咨询—河南郑州福斯特心理咨询中心 版权所以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心理咨询电话0371-63310633、86172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