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破个题:
问,西瓜和榴莲打头,哪个更痛?
答,头更痛。
理解我的意思吧,悲伤不是音乐的属性,而是你听到音乐后的感受。
音乐激发了你的感受,而你把你的感受表述了出来,这就是听音乐后感受到「舒服」的根本原因。
而且,不光是悲伤的音乐,任何能带给你共鸣的音乐,都能带给你类似的感受。
心理学中有一种疗法叫做情绪焦点治疗(Emotion-Focused Therapy, EFT),这种疗法通过帮助来访者识别、接纳、探索和转化情绪,从而达到心理适应。
这个疗法的第一步,是先诱发和唤起来访者压抑或回避的情绪,特别是焦虑、悲伤、羞耻感等负面情绪,再将这些情绪的感受通过词汇和语言精确表述出来,这个动作叫做「情感标记(affect labeling)」。
当你把你的情绪表述为语言时,你的情绪已经得到了调节[1]。
现在,你认为一首音乐是悲伤的,这个过程已经自然而然的完成了情绪的激发和标记动作。
这个现象,你可以理解为所有表达性艺术治疗(Expressive Arts Therapy)的神经生理学基础。
无论何种形式的艺术表达,音乐也好,绘画也罢,都是在帮助你将内心的情绪以具体、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
讲到这里,我体内休眠已久的古典音乐答主的DNA动了一动,再扩展讲一些。
在EFT中,还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情绪表达颗粒度。
简单讲,就是你能区分和命名的情绪体验的精确程度有多高。
举个例子,小明花了一个月准备的方案,在给客户汇报时被当场否决。
如果小明只是表达:「太糟了,我感觉自己都快炸了。」那这个情绪表达粒度就很粗糙,无法将混淆的情绪体验表述出来。
如果他能将自己「快炸了」这个笼统的描述,表达为「我又委屈,又羞耻,又担忧」,这就是一个更加精细粒度的表述。
在治疗过程中,咨询师往往会通过「情绪词典训练」或下图这种「情绪轮盘」等工具,来帮助来访者扩展情绪词汇,找到更精确的情绪表达方法。
而音乐等艺术作品所传递的情绪,要比语言文字更加细腻(当然,这也需要基于你对音乐等艺术作品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
你可以理解为,语言所表述的情绪轮盘,是不连续的,是分段的,是会受到语言和文化影响的。
而音乐等艺术作品,它们所表达的情绪,像彩虹的光谱一般,是连续的,是可以无限细分的。
例如,问题中提到的「悲伤的音乐」,这就是一个非常粗粒度的表述。
同样是悲伤,肖邦的《夜曲》Op.9 No.2和德彪西的《月光》就属于非常轻柔的悲伤,非常宁静的哀愁,这些曲子的情绪就像是弥漫的薄雾一样若有若无。
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2乐章》,则像扛着巨石行走的西西弗斯,沉郁绝望中暗藏着不屈的力量。马勒的《第五交响曲第4乐章》,就是那封「写给阿尔玛的情书」,则是一声爱意与宿命交织的叹息。
肖邦的《第二钢琴奏鸣曲第3乐章》,也就是「葬礼进行曲」,则像是一场对死亡的诘问,是淹没在泪水中的绝唱。
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第2乐章》,钢琴在弦乐的迷雾中挣扎攀升,像是在地狱边缘挣扎的黑暗史诗。
马勒的《第九交响曲第4乐章》临终前的「告别乐章」,悲伤这个词远远不足以表达其情绪体验,那是一张交织着恐惧、挣扎、愤怒、眷恋、释然与超越的致密的网。
……
你必须认真欣赏过,用心感受过这些作品,才能知道我表述的是什么,同时也能感受到我的这些文字在这些伟大的作品前有多么的单薄苍白。
而这,正是音乐的力量。
参考
^Yoshimura, S., & Morimoto, T. (2018). Affect Labeling disrupts amygdala activity in response to affective stimuli. The Proceedings of the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Japanese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82(0), 2EV-073-2EV – 073. https://doi.org/10.4992/pacjpa.82.0_2EV-073
作者:解磊
文章转自知乎,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郑州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医生|青少年心理咨询—河南郑州福斯特心理咨询中心 版权所以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心理咨询电话0371-63310633、86172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