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5

用户名: 密码:

预约热线:0371-63310633、86172899  

本站目前有:名网友关注!

您好!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心理剧心理剧

在神话中寻找的生命意义——《神话原型心理剧》推荐序

2012年,我去澳门城市大学攻读心理分析的博士学位,结交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

丹鳳同学当初告诉我,她要把欧洲的神话心理剧和塔罗牌整合起来,我还以为她是信口开河、白日做梦。没想到几年后她梦想成真,这篇博士论文真正出台了。

回想起当年我们全班同学,被她拉着做神话塔罗心理剧的第一批被试,是一场有趣又深刻的体验,我们每个人抽到的牌,都会或多或少地反映着自己的心态和人生处境。

神话和戏剧,是人类相传已久的传递人生意义的工具,在神话戏剧中,我们作乐崇德、以配祖考,一次次地和祖先联接,共同体验数千年来人类传承的悲哀和喜悦。

神话、戏剧运用于大学生们的心理辅导,看起来是个可喜的尝试,答案也许在小学生的课文《社戏》中,可一见端倪。

94年前北京的秋天,鲁迅伏笔书案,想起他在北京才看过的一部戏剧。

这部戏剧给他留下了很糟糕的记忆。他感觉到剧场里充满了心灵的“雾霾”,故而他说,“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

换言之,鲁迅先生之前对北京的空气质量评估,全部都是“坏空气”。

接着,鲁迅做出了一个决定——

“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此后再没有想到他,即使偶而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从此,鲁迅和他的同龄人们,和我们现代青年的爷爷的父亲们一起,南辕北辙于中国文化,失魂落魄于各种神话意象——无论是关公的忠烈,宋江的仁义还是观音的慈悲,悟空的果敢。

空心病之云团升腾于京城上空,巨婴国之阴风又把它吹向神州大地。

鲁迅他们无意识中或多或少觉察到,这失落的灵魂本来是现代进程诱发的,不能全部怪罪于传统文化。

故而94年前那个夜晚,他那飘忽的无意义感,用不了多久就飘回了故乡寻根。

仍然是戏剧疗愈了他,他想起来那一夜在浙江农村看的戏,对那场农村社戏,他的回忆是——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不经由哀悼,巨婴永远都是饥渴的,永远都幻想有一种天外飞仙的文化乳汁,可以把体内的空心黑洞填满。

人们不断地寻找这种文化好乳房——中国人古今中外求索了上百年——从国学热到留学热,从三民主义到共产主义。

同时不遗余力地寻找文化坏乳房,——“我们之所以再也看不到那一夜的好戏,再也吃不到那一夜的好豆,都要怪万恶的封建主义,都要怪万恶的美帝国主义。”

就在鲁迅写作《社戏》前一年,1921年,Moreno在维也纳发明了心理剧。Moreno和鲁迅一样,都是外倾性格之人。他曾经提过,梦的意义,需要在心理剧中,通过和梦者处于相对角色之人才可能得到理解。

而和Moreno,鲁迅的性格截然相反的代表之一,便是他们的同时代人荣格,荣格在1929年的梦分析研讨会说,每个梦都是心理实体,都是微型戏剧,都有其开场、剧情、高潮、结局……(Each one seems to be a psychological entity, the meaning of whichmay not show at the moment. They are little dramas, each with its preamble,dramatic situation, catastrophe, and solution, and yet somehow static.)荣格显然更倾向于在个人内心进行类似心理剧的工作,直到他逐渐发现也许人们需要一些集体形式的补充,从而他建立了心理俱乐部,来补充其个体工作的不足。

当代的荣格分析师们,则力图用心理剧和个人分析“双运”这种形式来集体和个体的冲突。(Jung and Moreno: essays on the theatre of human nature, edited byC.E. Stephens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4)

帮助人们寻找到人生的意义,从梦境中,从戏剧中,从神话中……

这样也许人们就不用像鲁迅那么彷徨,在人生的剧场进进出出,在故乡、在革命、在日记,在租界亭和百草园,在三味书屋和咸亨酒店,在女学生和青年人,在今天我们如何做父亲的思考中,到处寻找人生的意义和目的,而不得答案,只好迁怒于同行和国民性。

用今天的流行语来说,先生未免也太巨婴,太空心了一些。

1924年,刚刚搬家到西三条胡同的44岁的鲁迅正在苦闷地翻译日本人的书《苦闷的象征》。

正在此时维也纳的19岁青年弗兰克尔(Victor Frankl) 当选为当地一个青年协会的主席,此协会目的是要让高中民主化。他的才气受到了弗洛伊德的赏识,邀请他在自己创办的杂志上发表了此青年第一篇科学文章,《Zur mimischen Bejahung und Verneinung. Internationale Zeitschrift für Psychoanalyse, 1924》,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论述哺乳类动物为什么用点头表示“是”,用摇头表示“不”,结论是点头和吃到好东西以及性交有关,摇头和表示恶心有关。

一年之后,惯于对权威主义摇头说不的鲁迅先生,丢掉了吃饭的饭碗,因为教育部长章士钊解散了他的单位——女子师范大学,先生大怒之下把校长告上了法庭。

这一年,荣格正在非洲旅行,同时在用卫礼贤教他的《易经》演算天命,他觉得,自己已经比较熟悉《易经》了。不过他距离找到自己后半生的意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寻找人生意义的过程中,荣格更多的精力转向了炼金术,1944年出版的《心理学与炼金术》一书便是初步成果。

而此时,弗兰克尔正在纳粹的集中营里面面临生死考验,反思人生的意义。一年后大难不死的他向人们传授人生的意义有三:(1)创造、工作;(2)体认价值:经由体验某个事件和人物,如工作的本质或文化、爱情等来发现生命的意义;(3)受苦:因为痛苦被发现有意义时,便不再痛苦了,通过认识人生的悲剧性和处理困境,促使人深思,寻找自我,最终发现人生的意义,达到自我超越。

荣格最终也发现了创造人生意义的方法,用类似心灵炼金的方法,让自我和自性整合。今天我们知道,无论荣格、莫里诺、弗兰克尔还是鲁迅,他们在各自人生路途中,寻找意义的方法,都体现在趙丹鳳神话原型心理剧的成分中:

神话让人和祖先联系,和神性、意象、幻想链接。看起来千变万化的神话人物,都是不同的原型——英雄、阴影、母亲、父亲、智慧老人,儿童、灵魂——之变形。

这些原型运行的规律,便是感应和共时性。

要把以上元素神话、原型合而为一,灵魂炼金,我们需要一个容器,这个容器具有动态的结构,如同戏剧的结构一般,它总是体现为牟宗三所言之“几、始、壮、究”。

时至今日,意义生成(meaning-making),已经是心理治疗界的各宗各派必备之技能,存在人本主义者们在反思自由、孤独和死亡中寻找意义,辩证行为治疗和接纳承诺治疗则通过各种技术和表格帮助人们寻找创造各个领域的人生价值。

人生意义说高深也高深,说简单也简单,比如说对一个入世之人来说,儿童的意义是吃喝玩乐,少年的意义是求爱求友,青年的意义是安家立业,中年的意义是敬老育儿、改造社会,老年的意义则是超越生死。大致上和马斯洛所说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爱与归属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超自我实现需要对应。

很多人感觉没意义,可能就是因为给他分配的人生意义不适合其发展心理学规律,比如说我们现在就经常要求青少年们以修身齐家的儒家中年人心态去高考,惘然不顾其迫切需要乃是红颜缠绵、会心一笑。

故而荣格分析师Mathers 在其专著中,不断强调,人们必须首先发展好足够稳定的自我和神经网络,理性、感觉、知觉、情感、直觉等功能充分开展后,才能进入原型的世界探索超越性意义,自性原型产生意义,父亲原型和伟大母亲原型提供安全时空,儿童原型让我们游戏,如果自由游戏受到阻碍则愚弄者原型出现(——孙悟空便是中国之愚弄者原型意象),重生原型带来更新,而未曾实现的潜能则被阴影原型封存。

虽然中国人中,50、60、70后这三代人迷失了人生意义和祖先根基,就像蒙古草原上的汉子,眼看着马群消逝于雾霾之天际线,但是转眼他们突然发现自己的学生子女是无价的珍宝,在梦境中在戏剧中,从白发老人到学步童子,都蜂拥而至,疯狂抢购如淘宝拜物教教众,顿然虎躯一震,顺以时动,刚应志行,雷出地奋,建侯行师,正当他过度沉溺功利主义极乐体验时,一场地震正在草原下方五千米之黑暗深渊酝酿,变色的风云中那无情的暴雷将要带来一场天灾人祸,如鲁迅的施虐性客体要结果万物生灵,堪比三体世界之绝杀让人类苦苦积累了三百年的宇宙太空自恋崩溃于十六万分之一秒……


文章转载自心理学空间,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郑州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医生|青少年心理咨询—河南郑州福斯特心理咨询中心 版权所以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心理咨询电话0371-63310633、86172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