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4/27

用户名: 密码:

预约热线:0371-63310633、86172899  

本站目前有:名网友关注!

您好!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绘画分析绘画分析

艺术关乎心灵:绘画艺术治疗的个案分析

原创:陈侃

 

摘要:这些画布上的创作,其真正的作者是古老的集体无意识。

 

艺术作为一种人类古老的活动,经历了自然界和社会的重重考验和选择才能保存到今天,它的魅力、它的意义就在于它们对人类心灵的滋养作用。从古至今,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类都没有抛弃艺术,就是因为它们有助于培养我们的人格。

 

无论是为了创作还是仅仅为了表达自我,无论是艺术创作过程还是对艺术品的欣赏,艺术都以其和谐与震撼让人们达到更高的境界,都能够使灵魂得到奇妙的无意识体验。

 

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心理治疗可以说是始于荣格对自己心灵的探索。就在他开始自发地使用积极想象,并借助绘画作为表达的媒介的时候,一个质疑的内在声音便提出了这个问题:这些绘画的成果是艺术还是心理治疗的副产品?

 

从分析心理学的视角来看,艺术的作品是自发的无意识集体生命的创造,创作是非个体的创造。尽管个体把心灵呈现的内容记录下来,然后习惯性地把它们据为己有,把它们称为我们的作品,然而,这些画布上的创作,其真正的作者是古老的集体无意识,这自主的生命通过我们许许多多的个体流露它自己,我们对此浑然不觉。

 

而只有当我们对这一过程有所意识,并主动地去关注这一古老生命的流露的时候,我们才开始了与心理治疗有关的积极想象艺术创作。

 

个体并没有创造这些作品,我们只是这些作品忠实的记录者。我们没有创造这些作品,而作品所谓的作者们只是第一个观众,第一个聆听者。这声音和影像事实上早已在很久以前,就在人类的意识中千百次地浮现,那些杰出的人,懂得去抓住它,记录它,给予它物质世界里的生命体,这些人被我们称为“艺术家”。

而一幅作品一旦形成,它也就脱离了它的记录者,再度以它独立的生命存在。

 

绘画作为一种心理投射的活动,它既是一种意识的活动,又是无意识的承载物。我们在以绘画进行艺术治疗时就是依靠绘画的表达作用来物化无意识,并在绘画的表达层面上与无意识进行有意识的交流。绘画作为积极想象的投射媒介,使心灵的对立层面借助画布得以整合。

 

下面介绍两例绘画艺术治疗的个案,内容来自陈侃老师的《绘画心理测验与心理分析》一书。

 

绘画艺术治疗的个案分析

1

这是一幅以梦为起点的积极想象绘画。

 

作者Y同学,女性,大学生,因为失去生活的兴趣,伴随消沉的情绪困扰,总是想到死,所以前来咨询。她是个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还从事各种社会工作,但就是觉得生活乏味,认为自己做的事情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没有任何创造性,感觉十分苦闷,时常感到烦躁不安。在进行心理分析的第三次,她就开始做一些带有强烈情绪反应的梦,这是其中一个,她利用它做了一次积极想象,并画了下来。梦是这样的:

 

“我在一个沙滩上艰难地走着,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走出去,感觉十分疲惫,又开始觉得烦闷。我能感到海浪就在我的脚下,我踏着沙子,开始寻找什么,走着走着,我感觉我要找的是一个美丽的贝壳。我见到沙滩上有一些小贝壳,但都不是我要的,就在这时,在前面的沙滩上,浪花把一个贝壳冲上了岸。我忙走过去,心中一亮,好奇和激动占据了我的心。我俯下身去想看清楚它,或者摸一摸它,但是,当我走近它时发现同时还在动,我突然意识到它也许有毒,不能轻易触摸,但是我还是好奇地前去看看仔细。我发现它的背后有一些文字,像是远古的象形文字,不知什么意思,但是,看着它,所有的忧愁就都消失了。”

 

可以看到对这个梦的绘画里重点强调了贝壳,它也是这个梦的重点,似乎更应该说是这个梦的目的。对贝壳和远山的描绘都用了十分重的线条进行反复的刻画。她平常并不怎么画画,在尝试这一幅作品时显得很吃力,但是随着积极想象的深入,梦境和想象深深打动了她,使她能够把重点表现出来。

 

这里很明显涉及母亲的主题。母性原型的象征以多种形式表现在梦里和绘画里。山是母亲的象征之一,在这里作为梦境的背景环境不被注意地呈现在梦里和画里了,这本身就在暗示着梦与母亲原型的关联。

 

画的主要环境是海,宝藏也是在海里找到的,大海往往象征无意识,在那里深不可测,同时大海还是宝藏的孕育者,是生命的摇篮。在汉语里海的寓意更是明确,因为“海”字里本身就包含了“母”字,因此在大海这里又再响起母性的主题曲。

 

在绘画中最后一个重要的元素就是贝壳,那是一个被大海冲上岸的贝壳,在Y同学的想象里,对它的第一印象是:“它很大,很老了,像是具有某种灵性,但是我不知道它是不是已经死了!”贝壳本身是个保护者,同时也是个容器,这样的特征与母亲原型的容纳、保护和孕育是一致的。在这里,贝壳再次突显了母亲主题,它在想象里表达了来自集体无意识的信息,那是来自母性的智慧和来自古老时代的灵性,那是她所探索的生命的意义。

 

在这个梦里也包含了Y同学意识的态度,她对贝壳的反应是:“也许它死了。”这是她意识自我一贯的态度,对真实存在于她内部的智慧与灵性的否定,她认为她的智慧已经死了,她的创造已经枯竭,但是,无意识在梦里,在画纸上却如此震撼地展现着智慧与灵性。

 

在这里可以发现治疗的契机,她最终走近了贝壳,并进行了探索,她发现它确实是活着的,它所表现出的自主性让Y同学震惊,通过这种震惊,她开始了对它的第一步认识。她发现在这积极的智慧之中也包含了消极的内容,正如母亲原型的积极与消极面对立的统一一样。她没敢过去触摸,那来自久远年代的灵性之物需要努力才能够获取,她首先要克服“贝壳有毒”,才能够获得“贝壳的灵性”。

 

在结尾时她留下了一个问题,那贝壳后面刻下的文字是什么?这似乎要在“毒”所代表的消极母性(可以发现“毒”字中也包含“母”字)克服之后才可以得到解答,但是,通过这次的积极想象,我们可以从那闪着光芒的贝壳绘画上看到,Y同学已经从中获取了一部分能量,她的情绪得到了缓解,对无意识宝藏的探索过程大概从此处就开始了。

 

2

Z女士在治疗前与治疗中画了两幅画(见图7-3和图7-4),分别以情绪和绘画作为积极想象的起点。绘画都采用了较为抽象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她在不同时期情绪状态和内部世界的巨大变化。

 

我们可以看到两幅画在线条和内容上的差异,它们很明显地反映了不同的状态,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状态下的绘画中反复出现的同一个主题。

 

Z女士30岁,有大学学历,是一名教师,她面临着十分严重的情绪困扰,因此经常与丈大发生争吵。她自己认为“我就快疯了”。她显得很烦躁,不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无法明确说明情绪反应的来源,对此她十分痛苦。她期望治疗能够达到控制情绪的目的,让自己身心都能够安静下来。

 

对Z女士进行三次谈话之后,她开始了第一次以烦躁体验为开端的绘画积极想象。在对烦躁的情绪进行体验的时候,她一开始感到要画一个人的模样,可是她无法明晰这个人的具体面貌,她把感觉画了出来,可以看到在绘画的上半部分是个抽象的人头,有变形的眉毛、眼睛、鼻子、头发等。在画人头的时候,她已经流露出十分痛苦的表情,内心的挣扎通过反复刻画的线条和重度的笔画表达了出来。模糊的自我意识以抽象的人物头像进行着展示。

 

在头像基本完成之后,她似乎并没有结束痛苦的体验,她在头像附近辗转画了一些略微流畅的曲线,形状像是未打完的中国结,好像是她借此喘息一下,又像是在思索着模糊而痛苦的境遇。

 

此时,没有人知道在这近乎分裂的世界里,这些曲线代表什么,但如果对比她在后期画的画就会发现,这种曲线有着积极的意义,它们在此预示着治愈的契机。在后来,这种曲线发生了变形,其力量发展壮大,并形成了连接与转型的力量。但在此时,她只是在此停留,在歇息之后,她的无意识又开始新的表达。她先是用粗直的线条将人头下部切开,然后在纸张的下半部分空间里勾出较为方正的图形,有三角形和梯形,并且开始为部分图形涂上黑色的线条。

 

她似乎在尝试控制着空间,但是,这种努力的克服很快就发生了变化,她挣扎的力量已经将尽了,接下来她开始为她的世界加上分裂的标志,一条条裂痕把绘画中的世界进行着分割,而画裂痕的线条也越来越没有力量。在这时我们结束了这次想象在这次的绘画过程里她充分地感受着分裂的危机,体验着情绪的破坏力,并且在其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她治愈的某种机会。

 

图7-4是以绘画为开端的积极想象,是Z女士在治疗中期所画的第二幅画。

 

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在分裂的世界中出现了一些流畅的曲线,类似没有画完的中国结。这幅画是她在接受心理分析3个月后画的。此时,她的情绪已经趋于稳定,在家庭冲突中也开始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可以发现在她的绘画中也体现了这一变化。

 

她在画这幅画时已经没有铭心的烦躁情绪,所以就以绘画作为起点,直接进行积极想象绘画了。她面对纸张沉默了一会儿,就开始用笔在上面勾出一个一个的圈,似乎在等待着无意识的出现。她的圈越来越大,一环套住一环,逐渐地,水纹状的圈形成了,这些圈不断扩展,直到形成一朵花一样的图案。可是,当整个图案完成时,它变得更像蝴蝶兰,她也觉得它在飞舞,又为它在每一个空隙间加上了舞动的触须。随后,她又画了另一个蝴蝶样的花,这一只被涂上了较深的色彩,她说这样做时她感到了一种平衡。最后,她还是用一些网格线条为整幅图的空间进行规划。

 

我们可以发现,前面一幅图中所反映出的治愈的力量已经得到了发展,它以曲线的方式表达,从绘画的一角扩展到整幅绘画的主题,并且,曲线得以组织,变形为蝴蝶样的花朵,这象征着心灵的转型即将发生。而丝带样连绵不断的线条和出芽状的触须也反映着个体与世界的连接。

 

同时,这幅画也带有东方的色彩,蝴蝶的主题加上阴阳对比所产生的平衡都是中国文化中独有的心灵整合的象征。当然,此时Z女士的治疗还没有完结,我们在网状的空间规划中还可以看到她对控制环境的焦虑,在线条的蜿蜒中还能看到她对所处状况的迷惑和未曾完结的探索。

 

作者:荣格与中国文化

文章转载自知乎,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郑州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医生|青少年心理咨询—河南郑州福斯特心理咨询中心 版权所以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心理咨询电话0371-63310633、86172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