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谭萍
核心提示|近日,北大毕业美国留学生王猛(化名)写了一封数落父母的万字长信,引发热议。12年不回家过春节,拉黑父母6年,王猛为何以如此决绝的方式,断绝与父母的联系?
我们花一辈子的时间,等待父母给我们道歉;他们花一辈子的时间,等我们说谢谢。而我们都得不到想要的。亲子关系里,本应是满满的爱。可有多少父母子女,却一步步沦为最亲的陌生人。
事件
拉黑父母6年,万余字长信“控诉”父母
看王猛的简历,无疑是优秀的:从小成绩数一数二,曾是四川一地级市的高考理科状元;大学就读于北大,而且读的还是学校里最好的专业之一生物;本科毕业后,他成为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
可12年前,他不再回家过春节;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的所有联系方式;最近10年仅回过一次家,因更换过期身份证需要向父母拿户口本,他在家中停留了不到10分钟。近日他完成了一封15000余字的长信,满是对父母的“控诉”。
在信中,王猛称“母亲并没有接纳我”,还多次很陶醉地对他说,在他两三岁的时候总把他打扮成女孩,给他穿裙子。“并给我看过一张我的裙装照片”,王猛说,妈妈还在他面前对自己想象中的女儿“芽芽”说话。王猛说母亲喜欢包办事情,在他上小学一二年级时,班里文艺演出要求穿齐膝短裤。“母亲却不由分说让我穿长裤,我提出带上短裤备用也没被准许。”结果,王猛被班主任当众怒斥。
王猛五六年级时,对奥数很有感觉,一开始母亲并不乐意让他去。有次他参加奥数考试,携带的文件夹不见了,找回后发现被划坏并涂抹。“回到家后,母亲不但没有安慰我,反而说‘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小学时,因为不会剥鸡蛋,他遭到同学的取笑,后来传到家里亲戚耳里,又一次遭到了亲戚多次的取笑,父母从来不站出来阻止。
上高中时,王猛有一次向父母反映自己调座位后身边环境变得糟糕时,遭到了父亲的打骂:“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成绩好?”
大学前的一次旅行,导游当着全团的面拿王猛开了个过分的玩笑,父母也没有帮他说话。回房间后,王猛问父母导游为什么这么说,却遭到了父亲的一阵教育:“你马上要出去读书了,别人乱说话这类事会很常见的。”
一件件事情的发生,将王猛和父母越推越远。2012年前后,一封长长的决裂信发出,王猛拉黑了与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与家彻底告别。在王猛看来,父母一直在“控制”他,他向父母求助,却从未得到支持。
进展
父母称搞不懂,爱儿子,希望重新联系
面对儿子的决绝,父母却“搞不懂他是啥原因”。在他们看来,儿子从小到大,到上大学都是正常的。“有什么问题想法都会给我们说,回家也会说学校里的情况。初到美国时,还主动给家里说自己的情况。”
王猛出国读研,父母介绍“老朋友”前去照顾,在他看来是“控制”。儿子激动的情绪也让母亲不解,她说:“国外是完全陌生的环境,我们介绍一个朋友,必要时有个照管,我们错了吗?”
小白(化名)是王猛的初高中同学,在小白看来,王猛父母的确在对王猛的保护上有些过度了。当时王猛上学到回家实际上仅有几分钟的距离,但只要下雨天,王猛的父母都会出现在教室的后门接他下晚自习。
王猛的父亲认为,儿子强烈的情绪爆发点往往都在其经历不顺的时候。他坦承自己曾在处理儿子的“求助”上的确存在方式方法的问题,忽略了儿子的心理感受。小白也表示,王猛一直孤僻,不善言语,抗挫折的能力要差一些。
“不管怎么样,我们爱儿子,希望跟他重新联系起来。”王猛的母亲说。
分析
父母的“过度关注”致亲子关系恶化
本是亲密的一家人,为何会行至如此境地?
在郑州福斯特心理咨询中心知名专家、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蔡劲林看来,造成王猛和父母的关系出现这样恶化的局面,反映了其父母在教育方面存在“过度关注”的问题。
首先,王猛的妈妈为什么不认可他的性别,其实是妈妈希望孩子能够一直陪伴身边,而女儿相对容易满足这样的要求。所以,她在面对儿子时会采取“管制”的教育方式,通过建立父母的权威让孩子对自己产生强烈的依赖,来实现让孩子无法离开自己的愿望。
其次,传统的教育理念使得父母在教育方式上容易采取强势的态度,父母总是在主观上认为自己在见识上还是比孩子多得多,所以凡事孩子都应该按照自己的要求和标准进行,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感受。
第三,独生子女的原因导致父母在养育孩子时会更加“聚焦”,总是希望孩子更加健康全面成长,父母总想把自己懂得的或者想到的都用来指导孩子,让孩子少走弯路,顺利成长为出色的人才,于是方方面面都要表达意见,甚至于孩子感受到的不是爱,而是“控制欲”。
反响
网友共鸣,“中国式教育”引发热议
王猛的万余字长信,满是内心长久的压抑和对父母的怨恨。有网友认为他太“脆弱”,不懂为人父母要放弃多少、付出多少。可更多的网友却被王猛的这封信激起共鸣,称想到了“曾经的自己”。
网友Zhouni1013说:“我觉得我能感同身受,我和家人还有联系,但每次我都不会主动打电话。小的时候真的很痛苦,以致都想到死,什么都管我,包括我交朋友、穿衣服、头发,现在大了回家每次穿衣服都要管着我,在同学面前不给面子,反正读书的时候根本不想回家,过年回家讲他们这样不对的,也不听,说我白眼狼,算了,随便他们。”
网友“小涵涵小小赵”留言道:“这个东西没法评判,因为我也有一个同学有类似这样的父母,她也考上不错的大学,凭着自己的努力出国留学,不过留学的目的也是避开父母……”
对此,蔡劲林表示,王猛的吐槽引来众多网友的呼应,可以看到这样的“极端例子”其实在中国父母的教育里是普遍存在的。这种教育方式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
一、过于主观臆断,忽略孩子的感受。大多数中国父母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善于用“你是个小孩你懂啥”来压制孩子,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并美其名曰“我们都是为你好”,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容易认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都是错的,都不值得重视和不被认可,因此形成明显的自卑。
二、缺少对于孩子人格的尊重。在传统的教育理念里,父母总是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物品,自己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要求和想法来养育孩子,并且在孩子面前要保持绝对的权威,孩子什么都要无条件遵从父母,忽视孩子自尊的需要。这样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孩子容易形成习惯性压抑,容易在人际关系上采取讨好模式,或者是逃避。
三、过度保护或者缺少保护。中国父母大多数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表现自己是个好父母,孩子的成绩其实是为了父母能够得到更好的评价,为了满足父母的虚荣心,往往会要求孩子做父母认为正确的事,并视为是对孩子的保护,对于孩子感兴趣但父母不认可的事情则予以制止,甚至孩子做了“错事”后会严厉责罚,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丧失探索精神,在意别人的看法,而对自己失去信心。
痛心
要和父母决裂,有孩子甚至要“死别”
王猛和父母决裂的方式是“生离”,或许有些决绝。可2016年夏季,一名刚参加完高考的男孩与父母决裂的方式更加惨烈,他选择了“死别”。
据报道,2016年6月13日上午,男孩的遗体在四川省某河面上被找到。他留下了长达2800余字的“绝命书”。
男孩写道:“自从我爸把我接到福建过后,怎么说呢,我就觉得他这人因为从小吃了很多苦,心理有点问题,脾气不好,小的时候我有一次因为一直吵着说要喝他带回来的花生牛奶,他当时心情不好,一巴掌把我鼻血都打出来了。”“考98分都被骂,吃饭打隔一耳光打过来,夹菜姿势不对也一耳光打过来……”
“第一次月考全校73名,打电话的时候跟我妈说了,我妈说才73名,呵呵,我在电话另一边都快气哭了。竞争多激烈,其他同学考到前600名家长都有奖,而我呢?”
男孩在信里说:“这不是写给我的家人的,反正以他们的思维,他们的角度与立场,我也跟他们说不清。我的尸体,不用埋了,要么烧了,要么扔了,别把我拿回去。心烦!”
一项调查显示,42.3%的未成年犯表示“恨过自己的父母”。其主要原因是父母对孩子不理解、不关心他们的心理感受。
“毫无疑问,天下父母都爱孩子,可不要忘了爱的方式,不要让爱变成伤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宋珂珂说,即使有些父母不动手,也会以语言作武器,每一句话都伤在孩子心上。“即便孩子成年后能理解父母,但那些伤害,只能被原谅,而不会被遗忘。”
建议
父母记下三点建议,莫把孩子越推越远
父母满心是爱,孩子满身是伤。如何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
蔡劲林建议,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该注意三个方面:
首先,父母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遵守“一致性”原则,包括父母一致、言行一致、前后一致。“这是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原则,可以让孩子更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
其次,父母在教育中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尝试去了解和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在双方的需求中寻找一种平衡,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也能更好地接受父母的要求。
第三,父母在教育中要学会放手,让孩子更多地去尝试和体验,过度干预会强化孩子的依赖。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去面对和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包办,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学会自立。
提醒
孩子应换位思考,与父母和解、与自己和解
我们等父母道歉,父母等我们说谢谢。父母子女变成最亲的陌生人,真的全是父母错了?
网友“小XX武”说:“父母那最灿烂青春的年华,奉献给了谁,那是用一生来养育的。父母为了养孩子而付出的一切都应该无视,只有父母犯的错无法原谅?”
网友“战略高手V”也说:“一群年轻人在这里数落父母的种种不是,只字不提自己的不是。如果永远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和权益,这个社会是不是都要为你让路?人生本就是和别人的宽容磨合,有弛有张,才能走得更远。”
“其实,在父母和孩子的关系里,往往是由于双方都是站在各自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去表达爱,反而使对方感受到的不是爱而是伤害。特别是在孩子弱小时更加渴望父母能够无条件地接纳和关注,但是父母对于孩子也有自己的一些期待,所以双方都会产生错位,这些错位更容易对孩子产生伤害。”蔡劲林说。
他表示,不仅仅是父母,孩子也应该尝试换位思考。想一想,自己对于父母的要求是否也并不合理?因为每个人成长的环境都不一样,所以形成的理念和行为方式也是不同的,过去闭塞的环境和传统的思想导致父母在教育方面的缺失,不能单纯用现在的标准去评判,因为这对于父母同样是不公平的。“分歧还是来自于缺少沟通,既然不喜欢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那也不应该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父母。”
蔡劲林提醒,如果能够通过专业的介入,比如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自己去更好地面对过去,处理好过去的心理阴影,接纳了自己也接纳了父母,双方能够有效地进行沟通,相信是可以消除彼此的芥蒂,修复受到创伤的亲子关系。
郑州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医生|青少年心理咨询—河南郑州福斯特心理咨询中心 版权所以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心理咨询电话0371-63310633、86172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