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言 01 那天晚上,带着书、衣服、药品、食物等诸多在这三天里有可能用得着的东西,搭出租车去赶考。 我们运气很好,女儿的考场排在本校,而且提前在校内培训中心定了一个有空调的房间,这样既是熟悉的环境,又免除了来回奔波之苦。 信佛的妻子说这是佛祖的保佑啊!我也说,是的,这是佛祖的保佑。 坐在出租车上,看到车牌照上的号码尾数是575,心中暗喜,也许就能考575分,那样上个重点大学就没有问......................详细>>
一、估分成绩理想的考生: 为大学新生活做好准备 在肯定自己能力、为自己喝彩的同时,不要一味地陶醉在成功的喜悦和众人的赞许中。因为高考的成功虽然是对过去学习的肯定,但并不代表人生的全部。每个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都重新站在了同一个起点上,面临新的排列组合,高校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再是仅仅看学习成绩这个单一标准,而是包括各种能力在内的多层次结构。 为此,高考中发挥较好的考生应该利用上大学前这段宝贵时间,......................详细>>
2022高考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即使准备得再充分,临场也可能遇到很多突发情况。千万别让突发事件影响了自己的发挥。 以下22条锦囊妙计来自人民日报,从规律饮食、睡眠等做个好的调整来保证自己有个好的身体状况,到积极暗示、心态调整到有个好的迎考心理状况,以及各种零碎的突发事件,做到心中有底。 如果你周围有今年的高考考生,请转给ta 1.进高考考场前,怎样调节心理? 临进考场前,最好不要与同学......................详细>>
01 你比自己所意识到的,更像你的父母 一个相关的古老谚语这样说到: 在你娶一个女人之前,先了解她的母亲(或是在你嫁给一个男人之前,先了解他的父亲),因为你这位身边人,将来可能也是那个模样! 可怕?好好地看看你父母的父母亲,假如他们还活着。留意他们有多少相似的地方,也许不在表面的明显处。 但请以纯净新鲜的眼光去观察,看看他们在对生活和对他人的态度,在价值观和信念,甚至在他们的个人习惯和情......................详细>>
周末,去父母家参加家宴。饭后,一家老小围坐在客厅沙发谈笑风生。侄子在阳台和同学打电话。 刚开始变声的嗓音,听起来有些有气无力:“我真的很怕努力了,却没有结果……身累,心更累……” 堪堪地,一句话落入耳内,我顿时打了个寒颤:一个刚刚12岁的男孩怎会有如此悲哀的想法? 我知道,侄子今年小升初,擦线进入了全市最好的初中。为了不让他继续成为“凤尾”,这个暑假,嫂子给他报了补习班,还有各种培训班,势必......................详细>>
尊敬的家长朋友:大家好!大家辛苦了! 我是柳老师,曾经也是一位高考生家长,我在经历了和孩子一样紧张的考前一个月后,又在七月16号这天,孩子接到清华大学的通知书,我们家长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松了下来。今天我把孩子高考前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您笑纳! 高考与其说是考学生,倒不如说是考家长,因为作为当事人的考生,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紧张的学习中去了,感受的是于知识交流,与时间的共舞,大多数学生并不是......................详细>>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即为对待孩子应该敢于去打骂,这样对于他们的性格塑造,以及未来的成长很有帮助。 我们中国的家长可能更愿意用这种方式去解决问题,但是西方的教育中,却不赞同这种做法,而这主要是大家文化和思想观念不同的原因。 当然,教育孩子要讲求适度原则,孩子犯错误确实需要惩罚,但也并非要采用打骂的形式, 但在这两种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长大后差距还是很大的,父母们可别不在......................详细>>
如果是在一年前,有人跟我说:“只要一个月的时间,你就可以从每天觉得生活无聊,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的状态变成:明白自己真正的热爱所在,知道自己的天赋优势,并能想办法通过发挥自己的天赋去实现目标,最终活出自我。” 我大概率会觉得,他,要么是个傻子,要么是个骗子。 1个月太短,短到很多事情都不会发生变化:最多减重3-4斤,或是刚好看完2-3本书。 一个月又不短,在一个月里,我们能养成一个......................详细>>
有位妈妈抱怨:孩子慢吞吞,一点都不着急,也不喜欢冒险、挑战,只喜欢安静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点也不合群。一位妈妈非常烦恼,自己雷厉风行的人,孩子怎么就这么墨迹呢?是的,大多数孩子都善变的,情绪变动也大,还没有定性。不动声色、有条有理的孩子,往往是最有出息的孩子。有自己的节奏,保持自己的风格,可能人群中不突出,但是最明白事理的孩子。1、慢性子孩子,往往心理承受能力更强; 不得不承认,慢性子孩子被父母......................详细>>
最近,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生导师刘翔平教授主持的最新心理学研究表明,咀嚼口香糖能够缓解低、中特质考试焦虑。作为国内首份关于“咀嚼口香糖与缓解考试焦虑”的研究,这一发现为考生提供了应试的减压指导。 该研究以高中三年级理科生288人为对象,分两组进行测试。在数学考试前,一组学生需咀嚼10分钟口香糖,而另一组无需咀嚼口香糖。测试结果显示,总体上咀嚼口香糖的考生比没有咀嚼口香糖的考生其焦虑感低20......................详细>>
郑州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医生|青少年心理咨询—河南郑州福斯特心理咨询中心 版权所以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心理咨询电话0371-63310633、86172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