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美国奥勒冈州的波特兰有一位牧师和他的太太。他们有个儿子,这儿子带给他们许多烦恼。不只如此,这儿子离家出走、断绝音讯已有三、四年了。牧师于是找了一位心灵咨询师,把他心中的苦楚告诉对方。简单沟通之后,这名咨询师看著他说:“你已经诅咒儿子多久了?”牧师十分讶异,他说:“你说我在诅咒我儿子,这是什么意思?”咨询师回答说:“所谓诅咒的意思就是,口说与心想另一个人的不是。刚才你所......................详细>>
这几天电视中有一则新闻:一个妈妈含辛茹苦把儿子养大,儿子大学毕业后很快就有了工作。可是,他每每干不到一个月就辞职,总是抱怨工作任务繁重,早上要早起,晚上要加班,太苦,太累,受不了。两年了,儿子心安理得地赋闲在家,要么上网打打游戏,要么用妈妈不多的工资去社会上消遣时日。对于妈妈的指责,他振振有词地说:“如果你不能养活我一辈子,为什么从小对我那么娇惯?”这个节目播出后,很多家长陷入了深思,自己家里有没......................详细>>
著名的心理学家格尔迪说:"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英国著名文学家哈伯特也说过:"一个父亲胜过100个校长。从做父亲的那一天起,这就是一个终身职业,一个好爸爸,会学习怎样教育孩子,学习怎样爱孩子,用浓浓的父爱,为孩子撑起澄澈的蓝天,让孩子拥有灿烂的人生。父亲的力量也许爸爸们工作繁忙,照顾孩子的总是妈妈;也许爸爸们应酬太多,陪孩子玩耍的大多是妈妈;也许爸爸们总在加班,孩子一......................详细>>
在教育问题上,几乎所有家长的出发点都是爱孩子,想对孩子好,但却在表现形式上感到迷茫,不懂得把控爱的分寸感,结果却会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建立产生伤害。爱得有分寸感,不过度,孩子才会有分寸感,会自我控制,反而最自觉。 01 自由度爱和溺爱是两件相反的事很多家长听到“自由”这个观念时会大吃一惊:给自由,那孩子不就无法无天了?对“爱”的恐惧就是对自由的恐惧,直接的反应就是对儿童自由意志的剥夺,典型方式是包办、......................详细>>
现在对于教育孩子,养育孩子的问题,家长的观点分为两派:一派观点认为应该给孩子提供尽可能好的生活条件,教育条件,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另一派家长认为应该让孩子懂得生活的艰辛,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的能力,和奋发图强的斗志,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面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家长们应该何去何从?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两个真实的案例。 01 16年有一段视频在网络上疯传,因为父亲没钱买......................详细>>
01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我们经常听到关于“陪伴”的话题。陪伴成了你我的终身学科。然而,怎么陪才是最好的呢?孩子的成长,陪伴固然重要。孩子的成长过程也确实需要父母多一些时间与他们相处,但是很多家长只是拿出了时间,却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与孩子沟通,对孩子进行教育与引导。换句话说,很多家长只是在陪伴孩子,但并不是高质量的陪伴。哈佛大学的教授研究指出,低质量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变相的伤害!很多父母出于对......................详细>>
为什么聪明的妈妈从不逼孩子道歉?“快点为你刚才的行为道歉!”这话从我嘴里一说出来,立刻就将我定位在了一场意志的斗争里。当六岁的女儿最后眼含泪花含糊地道歉时,我突然怀疑:我的所作所为是否值得?女儿真的通过被迫地说“对不起”就明白了所有的事情吗?一位学者曾说过:重要的不是道歉,而是学会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儿童在某一段时期会抗拒道歉,这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没有错。他们需要一种认可,那就是尽管做错了事,但......................详细>>
周末,去父母家参加家宴。饭后,一家老小围坐在客厅沙发谈笑风生。侄子在阳台和同学打电话。刚开始变声的嗓音,听起来有些有气无力:“我真的很怕努力了,却没有结果……身累,心更累……”堪堪地,一句话落入耳内,我顿时打了个寒颤:一个刚刚12岁的男孩怎会有如此悲哀的想法?我知道,侄子今年小升初,擦线进入了全市最好的初中。为了不让他继续成为“凤尾”,这个暑假,嫂子给他报了补习班,还有各种培训班,势必要让侄子来一......................详细>>
作者:刘娜来源:闲时花开(ID:xsha369) 01 他2岁时,我要出差10天,与他第一次短暂且长久地分离。爷爷奶奶说,不要告诉他,免得他大哭大闹。我想了想,还是提前如实说给他听。他听后,果然大哭。我向他解释,出差,是离开家到远方办事,办完后就回来,不是扔下他不管。他哭着说:“不让走,不让走。”但第二天、第三天,在我连续向他重申这个决定和行程后,他最终接受:好,去完远方,就快回来。此后,每当我要......................详细>>
在中国,很多父母都认为其实子女是自己的私有物,他们有权利干涉、甚至决定孩子的未来,但是他们不曾注意到,孩子其实是有自己的思想的,是有灵魂的,而他们也终有一天将追寻自己的梦想离我们远去。一位美籍黎巴嫩阿拉伯诗人、作家、画家 纪 · 哈 · 纪伯伦(Khalil Gibran)用他最优美的语言将这种情感写成了诗句。Your children are not your children.你的子女,其实不......................详细>>
郑州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医生|青少年心理咨询—河南郑州福斯特心理咨询中心 版权所以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心理咨询电话0371-63310633、86172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