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闹情绪时,当孩子受到挫折时,当孩子觉得没有爱被忽视的时候,家长们会不知所措,不知道怎样可以让孩子停止哭闹,冷静下来。 最核心的操作要点是:先回应孩子的感受,再回应事情。 · 01 · 最好的反应 要针对事情暗示的联系 当孩子说起或询问一件事情时,最好的反应通常是不要针对事件本身,而是要针对事情暗示的联系。 六岁的弗洛拉抱怨说,最近她收到的礼物比哥哥的少,她的妈妈并没有否认她的抱怨......................详细>>
越来越多的儿童、青少年,从不喜欢学习到讨厌学习,从不想去上学到拒绝上学。父母再凶狠的责骂、老师再充分的道理、同学再热情的呼唤,也无法打开这些孩子的心门。 厌学俨然成为摆在家庭、学校和社会面前的一道难题。家长面对孩子的厌学问题往往也是一筹莫展、束手无策。 但是,难道孩子厌学就是最可怕的吗?不,更怕的是,孩子用“假装学习”来欺骗家长——您们看,我一直在“努力学习”,每天按时上下学、完成作业、认真听......................详细>>
01 初夏的傍晚,我和女儿蹲在小区花园里观察蜗牛爬行轨迹。 她突然把沾着泥土的蒲公英举到我面前,奶声奶气地说:"妈妈吹,会飞的小星星!" 绒絮纷扬中,我仿佛看见三十年前蹲在麦田里的自己,正对着阳光吹散同样的蒲公英。 人们总说父母在目送孩子的背影渐行渐远,却常常忽略那些回望的瞬间—— 当孩子拽着我们玩跳房子游戏时, 磨石子路上跳跃的不仅是她藕节般的小腿, 还有我们封存在岁月胶囊里的童年......................详细>>
我们都说这世上没有差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自然这个对老师的要求是极高的,同理,每个孩子只要不是疾病方面的原因,生来就应该是没有问题的,问题的出现其实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没有正确的引导和关注。 对于具有恐惧、焦虑、偏执违拗、拒绝入托、厌学的孩子,良好的陪伴艺术会使这些有了心理问题孩子的状况大有改观,那么,父母的陪伴艺术究竟是什么样的呢?现在就来介绍一下我们推荐的四种方式:改善交流、游戏陪伴、......................详细>>
父母创造条件,能够让孩子在安心做真实自己的前提下,内心渴望得到满足,这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而且,这么做并非只对孩子有好处,对父母也有滋养作用,因为人与人在渴望层面的联结互动,本身就是一种滋养、治愈的能量。 “安全”“接纳”和“我是重要的”这三种渴望在帮助孩子建立自尊自信方面尤为重要。以下九个案例,帮助父母辨识出孩子的这些渴望,并学会用健康的方式予以满足。 安全 安全感是生命的底色,深深影响......................详细>>
从这些外在的操作层面来说,几乎没有父母会能自己的孩子进行催眠。但是从催眠的本质来看,每个孩子都是在父母旷日持久的催眠中长大,因为催眠的本质是暗示。 父母平时对孩子说的话、做的事,甚至父母为孩子创造的成长环境,都起着暗示的作用。 01 不一样的催眠,带给孩子不一样的人生 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详细>>
01 如果“恨”不被尊重, “爱”无从说起 首先,父母与子女之间,恨是天然存在的。 作为普通人的父母和子女,这一生一定会让彼此有很多的受挫,也就无法避免彼此内心产生对对方的恨意。 我们的文化中,是回避“亲人之间有恨存在”这一事实的,所以我们从文化中吸收到的对恨的态度就是否认、回避、拒绝。 但现实状况是,如果“恨”不被尊重的话,“爱”是无从说起的。 其次,恨是一种强有力的粘合剂,将彼此......................详细>>
写在前面的话:与佛洛伊德和荣格被誉为「心理学三巨头」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以他的个体心理学影响了很多人。其基本理念为:“人们的所有行为都是在追求价值感与归属感”。孩子也不例外,他们的可爱与不良行为,背后都映射着对价值感与归属感的追求。 熟悉正面管教的朋友都知道,正面管教的育儿体系就是基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而创建的。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心理学大师阿德勒有哪些给父母的忠告吧! 忠告一:......................详细>>
01 著名教育家卢梭曾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当我们不断地跟孩子讲道理时,往往忽略了他们的内心感受。 孩子的世界与成人不同,他们更多地是通过感受和体验来理解世界。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 是什么时候,你对父母最失望? 一位网友的回答,让人心疼: 当我在难题面前抓耳挠腮时, 妈妈一本正经地坐在我面前, 从马云讲到王健林再讲到任正非, 告诫我......................详细>>
4月19日“抑郁症女孩凌晨从8楼跳下。”新浪微博的这个热搜新闻,相信很多人都关注了。 孩子自杀后,有人说: “他的父母怎么办啊?” “她的父母太可怜了。” 但著名心理学家布拉夫曼说过一句话:“不,大多数时候,孩子自杀,父母都不是受害者,而是加害者。” 01 很多家长不知道为什么小孩会得抑郁症,也不理解孩子为什么想死。 在大人眼里:小孩子懂什么,哪有那么多难过? 因为在成人的眼中,孩......................详细>>
郑州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医生|青少年心理咨询—河南郑州福斯特心理咨询中心 版权所以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心理咨询电话0371-63310633、86172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