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看书会对你有什么改变?
当你阅读到足够多的数量的书,你就会发现你的大脑能够相互进行联机处理。
至今,我很感谢自己大学期间主要做了三件事:
一是享受在图书馆的阅读时光,二是当了一名学生记者,三是自力更生赚取学费和生活费。
那时候,我每天基本上有8个小时以上的时间都是在图书馆里度过,被图书馆的老师调侃说,“你该不会是把图书馆当成家了吧?”
我们学校的图书馆很大,有400多万册的藏书,而且都是免费的。
当时太年轻也不懂,我几乎没有太多的挑选,上至专业的医学法律书籍,下至各种历史人文书刊,报刊杂志,反正感兴趣的就读。
但也正是当初读过的那一本本书,让我积淀下了扎实的文字功底。
后来工作这几年,接触了知识付费领域,我就把单纯的纸面阅读,转为各种视频、音频的学习,紧跟时代的脚步,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知识求知。
在为认知买单这件事情上,我也从来没有吝啬过。从9.9元的微课,到2万多的课程服务,只要我判断这个课程能解决我当前遇到的问题,都会毫不犹豫地掏钱。
正是这样的学习积累,现在对待同样的事情,我会比别人拥有从更多的视角去判断,更快的反应去决策。也从只能拿工资到学会投资赚钱,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感觉,让我如获新生。
奥美有一则广告词是这么写的:
我害怕阅读的人,他们能避免我要经历的失败。
我害怕阅读的人,他们懂得生命太短,人总是聪明得太迟。
我害怕阅读的人,他们的一小时,就是我的一生。
我害怕阅读的人,尤其是,还在阅读的人。
我相信保持终身学习,后台数据不断增加,认知不断迭代的人,永远是最有竞争力的人。
至于如何阅读一本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将阅读目的分为两种:
一是为了获得资讯进行的阅读,二是为了提高理解能力的阅读。
简单来说,读书就是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泛读,另一种是精读。
一、泛读
所谓的泛读,就是你利用一些碎片化的时间,大量地摄取一些资讯类的知识。这种学习,可能你只能想拿个单词本记单词,就一个拼写和大概的意思,但可能对于这个词具体怎么应用,其实是不知道的,也就谈不上内化成能力。
这一种阅读,可以迅速地扩大你的知识面,让你了解到了不同维度的知识。当你读的越多,知道的越多,你就越能进行知识之间的迁移。
比如我在大学时期学过一门国际法,内容其实是非常枯燥,离我们的现实生活也很遥远,理解起来其实非常有难度的。但如果你之前了解过一些国际历史,知道一战、二战造成了整个国际的变化,那么,这门课程对你来说就是小case。
那么,如何高效率进行泛读呢?
我的一个习惯,日常喜欢在地铁或者其他碎片化的时间,耳朵里塞上耳机,加速两倍听樊登读书,不会纠结最后真的学进去多少。
这样的学习给我增加了很多的新知,比如我第一次听《混乱》,知道拥抱不确定性,经常能给人生带来另外一种可能性。樊登老师在他阅历的基础上,对于很多书本的解读,可能不同于市面上的一些纯解读类书籍,更像是一种人生阅历的分享,让你收获到很多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当然这也是仅是我个人观点而已。市面上关于听书的平台有很多,得到会员听书、喜马讲书、知乎讲书、微信听书等等平台,都有一些不错的书籍讲解的内容,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内容的喜好,挑选合适的平台进行学习。
相比较而言,我一直比较推崇查理芒格的多元化思维。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和社会,其实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我们学习的知识也都是在尝试对这个复杂的整体进行研究,因此各个学科之间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而是相互影响的。
如果你不能了解各种知识的存在,只能用单一的思维模型去看待事物,很容易出现“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世界就像一颗钉子”,进而犯下愚蠢可笑的事。
而通过泛学,可以培养多元化思维模型,就能避免单一思维的局限性。
当然,关键是要不断积累,长期坚持,才会发现自己的认知在不知不觉中有了显著的提升,看待事情的角度也是多元化的。
二、精读
都知道读书最大的好处就在于,潜移默化中领悟到书中的精髓,不知不觉间提升了能力和素养。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优秀的人对话。
和泛读不一样,精读是需要你与书的作者进行灵魂深处的交流。在经过一场无声的唇枪舌战之后,让你对于作者的观点佩服得五体投地,进而欣然接受了他的观点。
想要获得这样的能力,必须要在阅读中不仅仅满足于作者说了什么话,而应该探求作者真正的意思是什么,以及他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找到一本好书呢?怎么样阅读才能算读过这一本好书呢?
(一)如何找到一本好书?
在选书方面,我的习惯是在听书的基础上,进行筛选的。
听到一些比较不错的经典书,我可能会多听几遍。真的觉得非常不错,我会在电子阅读平台上把这一本书的目录先看一遍,试读前面几章节。
如果后面真觉得还是非常不错的,我才会去选择购买纸质版的书本,然后作为精读的书本,进行深度学习。
另外,如果我了解到某个老师是这个领域的专家,我会通过一些社交平台,看看他平时都会看一些什么书,然后推荐过哪些相关领域的书。有的话,可以按照他提供的书单,学习该领域的知识,快速入门。
(二)如何精读一本好书?
都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我看来,一本经过时间检验的好书,如果你想深刻掌握当中的知识点,至少要阅读三遍。
这种好书在精,而不在多。一个月精读一本也就够了,一年也就精读了12本好书了。
第一遍,画思维导图
拿到一本书,你开始最应该做的不是马不停蹄去阅读书中的内容,而是应该了解知识结构【大纲目录】,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编排目录,做作者逻辑的思维导图。
先站在一个系统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本书对你的帮助,是填补了你知识领域的空缺,还是深化了你的认知。
市面上画思维导图的工具有很多,常见的有X-mind、幕布,都可以帮你以结构化的方式来表现出本书的框架,让你时刻保持头脑清醒,随时把握全局,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遍,记录有用的知识点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的大脑不是用来记忆的,而是用来思考的。
所以,在记忆上,你得给自己的大脑连接一个外部大脑,建立你的一个百度知识库。
看书里有用的知识,可以是经典名句或观点,觉得对自己有用的一定要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的积累。
有了知识的记录后,需要和自己大脑里已有的知识做连接,并且要对新的知识进行“思考“、”质疑“、”验证“。
当你看的书越多,知识积累越多,知识连接就越快,看书效率也就大幅度提高,要想认知升级,积累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把这些知识整理归纳好,为以后自己回顾、引用都能很好的提高效率,一定要学会记笔记。
给大家推荐彭小六在《洋葱阅读法》总结的一个九宫格读书法,还是蛮实用的。(因为不能插图片,只能用文字替代)
九宫格由五个部分构成:
一、主题:书名、某个PPT的主题、公众号文章主题等等
二、问题:在读这本书之前你有什么疑问?想让这本书为你解答什么困惑?
三、概念:书/文章中有哪些核心或是以前不知道的概念?
四、啊哈:记录感兴趣、使我快乐、欣喜的地方?
五、to do:如何借鉴、改进自己的行动
相信我,如果你按照这5部分,把内容做个简单的纪要,过后有时间多次回顾,对于你内化本书的精髓,绝对有非常大的帮助。
第三遍,学习最好的方式就是输出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我们学习的一个现象,就是每次和朋友讨论一件事情,脑子里有一个大概的印象,但就是没办法清晰表示出来。这就是平时没有注意在输入后,进行有效输出。
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费曼学习法】,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强调输入的重要性不同的是,费曼法鼓励我们在接受新的知识的时候就要思考着如何输出,把新学到的知识,加上自己的理解,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教会给另一个外行。
那费曼学习法是什么呢?
费曼学习法包括四个核心步骤:
1、选择一个概念
在这里,你可以选择书里作者想表达的核心观点;或者你可以向一个人推荐这本书,让他在听过你的介绍之后,能非常乐意地去读这本书。
2、讲授这个概念(费曼技巧的灵魂)
设想,你面对这个领域的菜鸟,甚至面对十岁的孩童,试图解释清楚这个概念(或这本书,并让对方完全听懂。一方面加深你的理解,另一方面,找到不明白的节点或卡点。
3、查漏补缺
当你无法解释的时候,重新回到书中找答案。
回到书上去,回去找同学、找老师、找已经懂的人,把这个概念重新研究一遍。
结果要求,你能够把这个概念重新流利地解释出来。
4、简化语言和尝试类比
继续升华。
假若是一个学术化或抽象化的词语,尝试用简洁词语来解释。要么,用别的东西来类比它。
至少经过这样的三次练习,你就会发现自己对这本书有不一样的理解。最开始第一遍你可能只能描绘个大概,但经过几轮这样的刻意练习,你才能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能力。
在这里,给大家推荐几本扩大理解你的理解力的私房书单:
经济学知识:《经济学的思考方式》
心理学:《乌合之众》,《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国学:《论语》《道德经》《孟子》《庄子》
管理学:《非暴力沟通》,《掌握谈话》、《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分钟经理人》、《可复制的领导力》
哲学:《思考快与慢》,《思辨与立场》、《生活的哲学》
以上内容节选自本人新书《刻意成长行动指南》,欲知更多详情,欢迎订阅。
作者:胃窦Elaine
文章转自知乎,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