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自己的学习能力很差?
这是因为你的用脑强度低。
要想学习能力,你不必祈祷自己能够变得聪明一点,而应该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用脑强度。
有些人学习能力很强,有些人学习能力较弱,而学习能力强者往往被认为是天才,是天生聪明。
现在我们知道了,尽管先天的脑力条件对学习能力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是主要因素。
影响学习能力的主要因素是我们学习时的用脑强度。
并且我很负责任地告诉你,用脑强度是可以通过很多方法去提高的。
此时你的内心会产生疑问:好吧,我暂且同意学习能力并不是由脑力条件而是由所谓的用脑强度决定的观点,也暂且相信用脑强度是可以提高的,但是为什么大部分人的用脑强度很低呢?
在如此高压的中学教育环境里,几乎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变成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如果用脑强度强烈地影响了学习效率,而它又是可以提高的,那为什么大部分人没有成功提高自己的用脑强度呢?
让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两个重要的问题。
缺乏清晰认知
首先,大部分人对高强度用脑理念缺乏清晰的认知,这是我们在提高学习效率途中最先遇到的障碍。
毕竟,大部分人并不像你这样幸运能够碰到这本书……
这既是我厚着脸皮开的一句玩笑话,也是一部分真实的原因。
在漫长而广泛的亲身实践中,部分优秀的学生和老师也会模糊地感受到一点类似于高强度用脑原理的东西,但他们很难清晰地表述出来,往往只能用抽象且含混不清的语言来描述它,诸如:
学习要用「心」,只有真正用心了,才能学进去。
要认真思考,真正地把脑子动起来。
学习不仅要手勤快,而且要脑子勤快。
……
我听过很多这样的描述,也见过很多说这些话的人——往往是优秀的老师或学生。
我从他们遣词造句的方式、叙述的逻辑,甚至说话的表情等来判断,他们可能真的领悟到了某些心得。
但这种描述方式实在太含混了,当他们以这种方式去传授自己的经验时,听者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作「用心」——那个「心」字往往还被加重语气特殊强调。
但描述含混导致的听不懂就是听不懂,重点强调了还是听不懂。
听者可能会把「用心」理解成态度认真、刻苦学习,然后想自己已经学得非常辛苦了,还要怎么用心?如果是老师说给学生听,学生甚至可能会感到委屈。
事实上,一名长期刻苦学习到晚上 12 点以后的学生,可能完全处于低强度用脑的状态,进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其他如「真正动脑」「脑子勤快」等描述也是一样含混,无法让人清晰地理解。
违反本能的难受感
当你提高用脑强度的时候,往往会有一种很难受的感觉——吃力、疲惫、痛苦……这或许是一般人用脑强度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了。
根据我们的常识,如果一个从不锻炼、严重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宅男或者宅女突然决定开始健身——练习长跑、俯卧撑、哑铃等,他/她有多大概率能够坚持下来呢?60% 的概率是他/她会在两周内放弃,还有 35% 的概率是他/她会在 3 天内放弃。
对于体弱的人来说,锻炼即受苦,而人类对于避免受苦有强大的本能。
越是肌肉力量弱的人,他在刚开始锻炼的时候所感受到的痛苦就越强。
一个身体健康的普通人开始锻炼时会感受到 5 分的痛苦,他坚持下去的概率是 30%;一个从未锻炼过的亚健康者则会在一开始感受到 10 分、20 分的痛苦,他坚持下去的概率可能连 3% 都不到了。
对于身体肌肉来说,即便是没有常规锻炼习惯的人,也会在不经意间锻炼一下,比如周末跟朋友们出去打一打篮球或乒乓球,或者出门旅游的时候顺带就爬了爬山,甚至被迫追赶公交车的时候跑得气喘吁吁……即便有这样的基础,大部分人依然很难在身体锻炼中坚持下去。
而你可以把我们的大脑想象成一块肌肉,它的锻炼与成长逻辑与普通的肌肉是类似的,只不过,它平时更加难以被锻炼到——你上一次刻意锻炼身体可能是周末去踢足球了,但你上一次刻意锻炼大脑是什么时候?
由于较少被锻炼到,大脑这块特殊肌肉比身体其他部位的肌肉更加虚弱。
同时,当这块很少被锻炼到的肌肉开始经历锻炼时,它所感受到的痛苦也比一般的肌肉强烈得多。
因此,我们对于提高用脑强度这件事会有着本能的抵触。
有人说,大部分人为了逃避思考宁愿做任何事,这也是对上述问题的一种反应。
这引出了一个新问题:既然高强度用脑在初期会给人带来痛苦,让人本能地想回避,那是不是正常人根本无法进入这种状态?
的确,进入高强度用脑状态比较困难。
就像一匹马在拉一个沉重的铁箱子,巨大的摩擦力让它的前进变得无比吃力,正常情况下这匹马不会愿意费力气,那么怎么办呢?我们想到两个思路,第一个思路是用鞭子抽打这匹马,给它比拉铁箱子更大的痛苦,逼迫它往前走;第二个思路是用好处诱惑它,只要它愿意前进,就给它喂些食物。
对人来说也是如此。
我们假设有一名叫占武的学生,在什么情况下他会愿意进入高强度用脑的状态呢?
一种情况是面临更大的痛苦,如果他不进入高强度用脑的状态就会面临更大的痛苦,这样他就被逼进入了高强度用脑的状态。
另一种情况是要给他点好处,比如当他进入高强度用脑的状态时,他的成绩会得到提升,他会得到表扬和保护等,这样也能为他进入高强度用脑的状态提供动力。
更大的痛苦类似于推力,而奖赏与好处类似于拉力,如果两种方式提供的合力大于高强度用脑产生的摩擦力,那么人就愿意进入高强度用脑的状态。
一般来讲,用好处牵引的方式更加安全无害,而施加更大的痛苦则有把学生逼出心理疾病的风险。
当痛苦太大的时候,会不会变得抑郁或者自我放弃、自甘堕落呢?
如果外界的痛苦失控,哪怕进入了高强度用脑的状态依然被施加巨大的痛苦,又会怎样?
有没有可能感到极端绝望、迷茫,然后精神崩溃呢?
用好处牵引的方式就稳妥得多,这也是我推荐大部分人使用的方式。
比如,当你尝试高强度用脑感到痛苦的时候,你可以告诉自己,我这样做一定会有好处的,会收获进步,会有付出得到回报的成就感,这样比较容易克服用脑初期的困难。
缺乏有效的策略
即便有积极上进的学生愿意进行比较费力的用脑强度提高训练,他们中的很多人还会遇到第三个问题——缺乏有效提高用脑强度的具体操作手段。
高效学习策略的基础是高强度用脑,但你很难抽象地提高用脑强度,你需要在具体的学习技巧应用中提高。
高强度用脑是一种指导思想,它需要其他内容来承载和表达。
即,为了实现高强度用脑,你还需要了解大量的高效学习策略。
就好像武侠小说中所描述的,一个人单纯拥有高深的内力并不够,他还需要某些具体的武术招式将内力表现出来,才能在实战中产生强大的杀伤力。
这些学习策略有些源自教育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诸如提取效应、精加工策略;有些则是源自多个行业、不同领域的特殊思维方法,比如结构化思维、流程思维、信息循环等。
要进入高强度用脑的状态,最好是三个条件同时满足——能够接触到相关理论信息,了解高强度用脑的理念;有强大的动力去克服高强度用脑初期产生的痛苦;懂得具体的学习策略。
如果不了解,一切无从谈起。
如果你没有强大的动力,只有策略,那么学习的进程就会经历波折和反复——优秀的老师会控制策略的教授,给学生留出心理成长的空间。
如果你空有动力而没有具体的策略,痛苦的程度则会比较高,并且试错时间长。
如果你没有特殊的机缘去学习具体的策略,也很难深入掌握。
总之,最好三者齐头并进。
以高强度用脑原理为标尺,我们可以来检验一下目前关于高效学习的流行理论。
这是一种双向的检验,我们既可以看看这些流行理论是否真的有效,也可以看看高强度用脑的原理是否深刻,是否对其他理论具有解释能力。
作者:盐选成长计划
文章转自知乎,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