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4/23

用户名: 密码:

预约热线:0371-63310633、86172899  

本站目前有:名网友关注!

您好!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高考焦虑高考焦虑

代际差异——我和你不同,也相同

一说到“代际差异”,就可以细数出一箩筐的父母伤害到自己的言行,网络上也有很多“父母皆祸害论坛”。


似乎不同时代的人遇到一起最可能出现的就是对立的画面,联想到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各种摩擦和不适应,而冲突主要集中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甚至于情绪表达等方面,大部分的原因可能是社会的急剧变化带来的观念的日益更新。


一小戳人走进了心理咨询中心,更加细致的去看“父母和我”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


01

我的父亲——弱者、面子、节俭、守护

     

我的父亲和母亲均是60后,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文革和改革开放一系列的事件。那时候他们的人格、价值观更多的是被整个时代塑造的。如今回看他们的成长背景,会心生些许慈悲。


我的奶奶为国家生了9个儿女,死去了3个;爷爷在我父亲3岁的时候去世。奶奶带着6个儿女在三年困难时期吃树皮、草根;在文革期间顶着爷爷的“地主”成分接受乡亲近邻的指点。


父亲从我们懂事起,便不停的念叨“你们是幸福的,你们是有爸爸的,有人撑腰”,我们听了并不以为然——谁没有爸爸啊,大家都是有爸爸的啊!


听奶奶说起父亲小时候和院子里的小孩打架,无一不是被欺负,那时候,父亲最期待的就是能有人来保护他!或许,也就是在一次次的被“推到”的经历中,他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没有人保护的“弱者”的位置上。而在有了我们,他甚至愿意豁出性命去守护,当某次我在学校被欺负,他差点用刀伤害到同学,尽管在我看来,他的方式过于粗暴甚至恐怖。   


父亲对于“尊严”也就是面子强烈的渴望,同时非常矛盾的是,对于财富却有着不相称的排斥——有钱和“被同乡人”挤兑放在一起,即便是通过自己起早贪黑的努力,做生意挣了一些钱修了房子,他并不能安然的享受摆脱物质贫困带来的安逸和舒适:阁楼堆满了他从各处搜集的废旧零件、木头和稀奇古怪的东西。


有一年暑假,我打算把锅里剩下的米饭倒掉,不知他从哪儿拿出一个簸箕急忙把米饭摊开在簸箕上,嘴里念叨“你们是没有经历过困难时期的,说不定哪天又打战了,这些晒干的饭可是会救你一命的!”当时,只是觉得他想的太远且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他的行为真是不可理喻。


在做个人分析的过程中,翻开家庭的相册,看着年轻时候穿军装的父亲,多了些理解:从小就遭受物质的贫乏和生存的威胁,加上他人的排挤,一直处于恐惧和羞耻之中——换做现在的视角,如果他能长出健康的人格也算的上是个奇迹了。


父亲的性格和情感中有非常多的自我怜悯、偏执、焦虑和焦躁,对人的不信任似乎也扎根在他的人格里。在亲密关系里,父亲显得也很逃避和控制。经常因一些极小的事情暴怒,言语肢体攻击。

     

父亲年轻时候的经历,或许是那整个时代“创伤”——个体的情感需要和诉求被忽视、甚至被污名化。在父亲的人生中,只有“活着”,“活好”对他而言似乎是一个不能做的梦。


大学毕业开始自己挣钱,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给父母添置各种现代化的设备。貌似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多大的改观,他们仍旧习惯过去的老物。学了心理学后,我也就释然了,那些执著不变的习惯和旧物是他们感觉安全的存在,当他们还没有做好走进新世界的时候,我也可以陪他回到过去,看到那些对于他们的意义。



02

我的母亲——隐忍、坚定、变通


我的母亲是外婆7个儿女中的唯一女儿,虽然家里并不富裕也得到了一些关爱。


外公是村里遗留的先生,非常强调规矩和遗俗,比如女性不能上桌吃饭只能等大家吃完了,草草的在厨房解决。尽管如此,母亲从小便可上桌和大人哥哥们一起吃饭。


母亲和父亲结婚,即便母亲受过较好的教育,在奶奶的强烈要求男孩的意愿下,承受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和身体疼痛,生下了5个女生。


或许,“男孩”的愿望成了她心理的一根刺,拔掉这根刺最好的办法就是向奶奶和村里人证明—女生可以比男生更有出息。我们的听话和学习成绩便成了最好的“证明”!

        

母亲对于周围人的眼光十分敏感,在亲密关系里一直处于顺从、隐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觉得父亲是一个极好的人,理由是“虽然我没有完成生儿子的心愿,但是他还是没有把我和孩子赶出家门”。


父亲和母亲的关系并不亲密,更像合作伙伴,当生意不顺时,父亲会咆哮、摔东西,母亲便会冷冷的在一旁看着啥也不说,而我们则坚定地站在母亲一方,接受她“受害者”的委屈。 


为了养活一家子,母亲非常坚定地选择了从商,尽管文化大革命倡导“割资本主义尾巴”观念深深的植入她的脑海,她还是会偷偷的上街去卖舍不得吃的鸡蛋,再后来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卖水果、像个男人一样装车、卸货,只为了再多挣一些钱。


偶然的机遇,父亲的朋友不想继续做生意,想转让化工厂,妈妈毫不犹豫的接手,从零开始:招人、记账、销售……若是把我放在她的处境下,或许,未能赶上当年她的魄力和勇气!


 

03

反思和成长


我小时候一直被别人形容为一个不爱说话、古怪、好强、敏感的小孩,在人际交往上非常的回避和不信任,在亲密关系里则呈现亲密恐惧和自我压抑。工作中也如母亲一样踏实肯干、果断有韧性。


在咨询室里,我看到了自己身上非常复杂有矛盾的地方,比如特别想要某一个东西却不敢表达自己的欲望,后来发现父母的教育方式只是一方面,再后来发现父母的关系和人格特征在“润物细无声”中起到了强大的影响,而再追溯到父母的成长和家庭,以及社会历史背景,才理清他们为何如此,而他们又如何塑造了我们。

        

在咨询师的陪伴下,看到上一辈的经历和自己的成长,我很幸运自己有足够的的勇气去认识和理解这些,也很感激我的父母对我的支持。


曾经我对他们充满了敌意和埋怨,排斥——考到离他们要火车40个小时才能到达地方读大学;逃避——不愿和朋友聊自己的家庭;当我能把他们放在各自的局限性中看待,认识到他们作为弱小的个体,遭受了其实比我们成长要痛苦无数倍的苦难时,心中的怨恨减少了很多。

       

去年国庆回老家,父亲早早地在站台上等着帮我拎箱子,而母亲提前准备了小时候爱吃的饭菜。同时,他们并没有为我的回家整理打扫,楼道上还是摆着熟悉的煤球。我也和他们聊家里旧物的故事——大衣柜是父母结婚时的,老旧的红背包是爱情的信物,还有父亲小时候特别喜欢的大铁锤……这是他们的家,他们做主的地方,而我已经有了新家!



那个时代影响了父母价值观念甚至思辨能力,他们在养育我们的过程又刻画了我们人际关系和情感依恋模式。值得庆幸的是,人格是会变化的,我们在觉察到一些创伤时,会选择尝试修复和改善,减少带给下一代的创伤,可能在“幸福的家庭”看来起点很低,但在跌撞中越来越好!



转载自壹心理网

郑州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医生|青少年心理咨询—河南郑州福斯特心理咨询中心 版权所以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心理咨询电话0371-63310633、86172899